2021年, 第3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9-03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调控协作组王玉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580-5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早期阶段的有效干预对于延缓疾病进程、降低社会经济负担非常重要。现有药物方案部分有效,不能改变疾病进程,且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新药研发陷入极大困境,亟需找寻新的临床有效干预策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获得了更多关注。现有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手段,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在AD治疗领域显示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基于相关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现就无创神经调控治疗AD技术规范形成以下共识。
  • 刘硕,朱昆,王国庆,张潇怡,杜娟,曹云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585-59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观察2~15月龄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Triple transgenic mice,3xTg),每两月龄,海马及感觉皮质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相关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方法雄性3xTgAD三转基因小鼠按2、4、6、8、10、12、15月龄分为7组,每组各3只,作为实验组;雄性C5B7L/6J小鼠(Wild Type,WT)按2、4、6、8、10、12、15月龄分为7组,每组各3只,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方法检测各个小鼠脑组织海马及感觉皮质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病理年龄相关性变化:Aβ、磷酸化tau、人tau P301L突变体的转基因产物、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标记物。结果 与C5B7L/6J小鼠相比,APP/PS1/Tau 三转基因小鼠Aβ细胞(6E10)、p-tau(AT8,Ser202/Thr205)、tau(HT7)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染色强度显著增强,P<0.0001;2~15月龄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海马及感觉皮质均未出现明显淀粉样斑块沉积,海马CA1区Aβ细胞(6E10)8月龄开始染色程度逐渐增强,感觉皮质区染色程度保持不变,P<0.05;CA1区tau(HT7)2~6月龄染色程度较弱,6~15月龄染色程度保持稳定,感觉皮质区2~4月龄染色程度升高,4~15月龄染色程度保持稳定,P<0.05;CA1区ptau(AT8,Ser202/Thr205)6月龄磷酸化程度开始升高,感觉皮质区12月龄磷酸化程度开始升高,P<0.05;CA1区及感觉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2~15月龄反应性逐渐增强;CA1区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数量2~6月龄逐渐减少,6~15月龄稳定,CA3区NEUN数量2~15月龄逐渐降低,P<0.05。结论3xTg-AD小鼠在年龄和表型的发展之间显示出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使其成为研究衰老在疾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重要工具。
  • 孟宪栋,张海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591-5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持续状态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各区CB1R表达变化。方法 使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分别于SE后1 w、2 w、3 w、4 w,取大鼠海马切片,行大麻素1型受体(CB1R)免疫组化染色,测量CA1区放射层、CA3区透明层,以及分子层CB1R平均光密度值(MIOD),所有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取SE后4 w海马切片,行NeuN和GFAP染色,观察SE后4 w,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变化。结果在CA1区放射层,SE后各时间点CB1R表达均高于对照(P<0.05),CB1R表达在SE后4 w,高于SE后1w、2 w、3 w(P<0.05);在CA3区透明层,SE后各时间点CB1R表达均高于对照(P<0.05),CB1R表达在SE后4 w,高于SE后1 w(P<0.05);在海马分子层,SE后各时间点CB1R表达均高于对照(P<0.05),但是CB1R表达在SE后1 w、2 w、3 w、4 w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E后4 w,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明显丢失,并且星形胶质细[JP3]胞增生肥大。结论 大鼠SE后4W具有硬化海马特征。SE后大鼠CA1区放射层、CA3区透明层,以及分子层CB1R表达增加,CA1区放射层和CA3区透明层CB1R在SE后4 w增加最明显,分子层CB1R在SE后1w增加且趋于稳定。
  • 郝悦含,伍博晰,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596-6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对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5 年6月至2019 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疾病的特点。结果 6例患者影像学均出现双侧丘脑病变,但临床诊断各异。例1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例2为双侧丘脑梗死(percheron动脉闭塞),例3为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例4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例5为Wernicke脑病,例6为肝豆状核变性。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病变的病因很多,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同时结合患者其他的辅助检查等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的发生。
  • 刘西银,卜祎,靳凯辉,范学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02-6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结合颈部动脉夹层(CAD)患者影像学、临床特点及超声随访,综合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CAD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 m后超声随访血管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 共入组CAD患者48例,其中男性33例(68.75%),女性15例(31.25%),平均年龄(48.1±9.8)岁,颈内动脉夹层(ICAD)31例(64.58%),椎动脉夹层(VAD)17例(35.41%)。首发症状以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多见,共34例(70.83%),头颈部疼痛5例(10.42%),头晕6例(12.5%)头颈部外伤史及可疑外伤史3例(6.25%)。颈部血管超声以壁内血肿型多见(25例,52.08%),其次为血管闭塞14例(29.17%),双腔结构、内膜瓣4例(8.33%),5例VAD(10.42%)超声未检出。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48例:以双腔征多见21例(43.75%),血管闭塞14例(29.17%),血管串珠样狭窄13例(27.0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40例:以双腔征多见(15例,37.5%),血管闭塞14例(35%),血管串珠样狭窄10例(25%)。侧支循环的评估:14例(35%)侧支循环良好,其中ICAD 10例(25%),VAD 4例(10%)。3 m后超声随访44例:血管仍闭塞9例(20.45%),管腔狭窄28例(63.64%),管腔恢复正常7例(15.91%)。预后良好31例(70.45%),预后不良13例(29.55%)。预后不良组中发病时血管闭塞、NIHSS评分高、基底节区梗死、脑干梗死、侧支循环好的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D预后与发病时血管闭塞、NIHSS评分、侧支循环、基底节区及脑干梗死有关,与最终血管恢复情况无关。
  • 刘春梅,王春美,吴立山,周宏伟,邓方,高佩红,连亚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06-6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探究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变化,探讨抑郁症患者有关脑区脑结构改变,为深入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抑郁症患者30例,正常对照24例,使用同一台PHILPS 3.0T磁共振机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结构像扫描,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对其脑灰质体积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左侧颞中回、右侧岛叶、左侧枕上回及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四个脑区灰质体积明显减小(P<0.05,cluster size>45,Alphasim校正),未观察到有脑灰质体积增高的脑区。〖HT5”H〗结论〖HT5”SS〗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较正常对照灰质体积减小的脑区主要涉及额颞枕叶及岛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多个脑区相关联。
  • 曾文双,林慧婷,李黎娜,褚晓凡,蔡继福,肖海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09-61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之间的区别,并分析电生理结果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或住院的101例全身型MG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按照其临床特点,分为早发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阳性全身型MG组(52例)、晚发AchR抗体阳性全身型MG组(23例)、胸腺瘤型MG组(22例)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clespecif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MuSK)抗体阳性型MG组(4例),比较不同亚组MG患者的人口学特点、重症肌无力评分(Quantitative Myasthenia Gravis score,QMGs)、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MG Foundation America,MGFA)临床分级、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结果,分析RNS结果与QMG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非MuSK抗体阳性全身型MG中,早发AchR抗体阳性全身型MG女性患者所占比率最高(71.2% vs 65.2% vs 36.4%,P<0.05),胸腺瘤型MG呼吸肌/球部肌肉受累为主患者所占比率最高(28.8% vs 43.5% vs 63.6%,P<0.05),早发AchR抗体阳性全身型MG被检肌肉RNS均为阳性患者所占比率最高(44.2% vs 17.4% vs 22.7%,P<0.05),QMGs与RNS最大波幅下降比率、RNS总波幅下降比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MuSK抗体阳性全身型MG,其中重度受累患者所占比率、呼吸肌/球部肌肉受累为主患者所占比率均较高(均为75%),而被检肌肉RNS均为阳性患者所占比率较低(0%)。结论 不同亚型全身型MG的人群分布、性别占比、主要受累肌肉、受累肌肉受累程度及分布范围均具有显著的差别,这在全身型MG的分型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RNS结果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RNS在全身型MG的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武亚萍,张医芝,南善姬,范佳,韩艳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13-6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3例类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及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类卒中的警觉,避免错误的诊治。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初诊缺血性脑卒中而后被证实为类卒中的3个病例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例1主诉为晨起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数小时就诊,头部CT提示陈旧腔隙性脑梗死,首诊考虑脑梗死。其后出现明显发热、癫痫发作,复查头部影像及经手术证实为颅内硬膜外脓肿。早期没有识别的原因是病史询问不详细,影像学复查不及时。病例2一位突然一过性左上肢酸痛、左下肢活动不灵5 h的70岁男性来急诊,接诊考虑脑梗死。行头部MRI检查未见新发病灶。住院后详细询问病史,患者早期有数分钟背部疼痛,行颈椎核磁示提示脊髓硬膜外血肿。急性脊髓硬膜外血肿很少表现类似卒中的一侧肢体无力,但是,当患者发病时伴有疼痛症状时,一定要排除脊髓硬膜外血肿,因为不适当的溶栓治疗会加重病情。病例3 患者因抽搐、言语障碍、右侧肢体完全瘫痪20 h入院。虽既往有癫痫病史,头部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初步诊断脑梗死。但2次头部MRI、核磁脑灌注成像都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有局部异常且患者住院5 d神经系统症状基本恢复,最终确诊为Todd’s瘫痪。癫痫发作后遗留瘫痪一般都比较短,但也有持续数日的。结论 类卒中临床上用于描述类似卒中的非血管疾病。即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仔细的临床评估(临床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与实验室评估相结合对于类卒中是很重要的。脑成像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正确诊断和排除类卒中至关重要。随着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的使用,类卒中的误诊率将下降到较低的程度。
  • 张娟,赵路清,胡风云,乔美玲,马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17-6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脑灌注情况的变化,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侧支循环形成及对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选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4例,将所有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样本含量为22例。两组均给予脑梗死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治疗,丹参多酚酸治疗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VEGF、bFGF、Ang的变化、pCASL磁共振成像病变脑组织ROI的CBF与对侧镜像区CBF的比值(CBF病变/CBF正常)的变化及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An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治疗组的血清VEGF、bFGF、An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BF病变/CBF正常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丹参多酚酸治疗组的CBF病变/CBF正常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及mR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丹参多酚酸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可明显改善病变脑组织的脑血流量,增加脑灌注,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刘晓娟,张仙俊,韩雁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23-62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进展为脑炎后癫痫(Postencephalitic epilepsy,PE)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有癫痫发作并使用免疫治疗的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展为PE将141例患者分为2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患者进展为PE的因素。结果 141例患者有25例进展为PE,发生率17.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进展为PE的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前有发热(OR=3.288,95%CI=1.116~9.687,P=0.031)及癫痫发作频率≥10次/d(OR=4.564,95%CI=1.263~16.491,P=0.021);相对于服用半年以下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治疗疗程,服用0.5 y~1 y(OR=0.672,95%CI=0.064~7.024,P=0.740)及服用1 y以上(OR=3.049,95%CI=0.906~10.261,P=0.072)均不影响PE的发展。相对于无发热的患者,有发热的患者中更易出现意识障碍(P<0.001),癫痫持续状态(P=0.023)及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炎性病灶(P=0.007)。结论 治疗前有发热及癫痫发作频率≥10次/d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对于治疗前无发热的患者,有发热的患者中更易出现意识障碍、癫痫持续状态及头部MRI显示炎性病灶;服用AEDs治疗疗程的长短并不影响PE的发展,由此推测长期服用AEDs以避免PE的发生是没有必要的。
  • 于菲,张潇,张枭航,王子田,李婉婷,刘丽波,王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29-6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中UA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检测观察组(40例观察MS组患者,27例观察NMO组患者)及67例对照组人群血清中UA表达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UA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研究者血清中的UA水平与性别、发病年龄、EDS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1)观察组MS及NMO患者血清中UA水平均较对照组低;(2)观察组男性MS患者UA水平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MO患者男女间U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MS及NMO患者UA值、发病年龄及EDSS评分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UA的改变在MS及NMO的病情活动及病理损伤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性别对UA在MS及的发病过程中的调节有一定的影响;MS及NMO患者血清UA的水平与年龄及EDSS评分无关。
  • 吴滢,刘学源,李土明,钟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33-6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态血糖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予以动态血糖检测仪记录连续72 h的血糖参数。随访6 m记录有无再发卒中,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AIS患者88例,转归不良组16例(18.18%),转归良好组72例(81.82%);再发卒中组13例(14.77%),非再发卒中组75例(85.23%)。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与转归良好组在年龄、既往卒中史、总胆红素、血糖最大值、低血糖时间比、波动系数及午餐后血糖平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卒中组与非再发卒中组在既往卒中史、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12,95%CI 1.03~1.22,P<0.05)、既往卒中史(OR 7.36,95%CI 1.69~32.06,P<0.05)和低血糖时间比(OR 1.6,95%CI 1.01~2.55,P<0.05)是预后不良的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卒中史(OR 7.36,95%CI 1.69~32.06,P<0.05)是再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血糖时间比是AIS患者不良转归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再发卒中无关。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苗冉,寇程,伍文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38-63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副肿瘤综合征,但近年来随着其特异性抗体的发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2012年Prüss等首次报道了44 例不伴有肿瘤的单纯疱疹脑炎患者体内抗NMDAR抗体阳性,提示该病可由病毒感染引起。我们现报道1例乙型脑炎患者病情好转时突发全身抽搐,从而发现血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的临床资料。
  • 贾楠,高君雅,邓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40-6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边缘叶脑炎发病率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边缘叶脑炎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边缘叶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是指选择性累计边缘性结构(海马、杏仁核、扣带回及钩回等结构),典型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症状,常伴有以痫性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边缘叶脑炎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个体间表型差异较大,以嗝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边缘叶脑炎较为少见,本研究系统回顾1例以嗝逆为主要表现的边缘叶脑炎患者。
  • 杨丹,马红梅,闫鹤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43-6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MDA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抗NMDA受体抗体介导。NMDA受体由2个GluN1亚单位和2个GluN2或GluN3亚单位组成,主要分布于海马、前脑及边缘系统。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精神行为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发作、中枢性低通气、不自主运动等为主要表现。MOG抗体病(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MOGAD)是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介导的一种特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MOG是特异性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位于髓鞘结构的最外层,参与髓鞘粘附,维持髓鞘结构完整性,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靶抗原。在体外诱导补体介导下,MOG 抗体可以破坏少突胶质细胞的微管组织,导致髓鞘碱性蛋白变性以及轴索蛋白表达异常,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MOG抗体阳性常出现在单时相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QP4(水通道蛋白-4) 抗体阴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炎和横贯性脊髓炎中。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了NMDA脑炎与MOG抗体病重叠的病例,但检索发现报道的病例在临床症状及影像改变差异较大,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本文中报道了两例以大脑皮质受累为主的MOG和NMDA重叠的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类似病例报道较少,希望本文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 包鑫,王浩玥,沈雪阳,何亚玲,张正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47-64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特点为皮肤和内脏的纤维化并伴有血管病变。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多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本文报道1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做一总结。
  • 李艾帆,李永芳,王玉香,燕燕,王焕婷,崔传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49-6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脑炎(antibodymediated encephalitis,AE)是一类以显著神经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病与针对神经元表面蛋白、离子通道和受体的抗体密切相关。抗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脑炎是最常见的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005 年首次由 Vitaliant 等报道。抗 NMDA 受体脑炎患者中15%~25% 会出现复发。抗 NMDA 受体抗体脑炎患者复发通常表现为典型脑炎症状的部分症状,合并脊髓炎的报道数量不多,资料有待充实,因此本文就我院诊治的1例复发型抗NMDAR脑炎合并全脊髓炎病例进行报道。
  • 综述
  • 张静雯,宋鹏辉综述,刘江红,王玉平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51-6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导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日间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疗效有限且长期服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on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物理疗法和中医疗法。CBT是目前失眠症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CBT是一种多模式治疗,包括睡眠卫生、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放松训练和认知结构调整等。但是,由于目前缺乏对此方面培训的义务工作者,CBT的应用并不普遍,并且在许多国家,CBT价格很昂贵。因此尽管CBT对于失眠症的疗效尚无争议,但是其可行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它的推广。最近的大量研究提示不同类型的神经刺激可以调节睡眠。
  • 蔡小龙,王修哲综述,赵玉武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55-6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障碍和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越来越多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等)具有相关性,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部分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在分子层面被证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许多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的试验结果也提示这些降糖药物具有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因此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部分降糖药对预防或治疗认知障碍的药理基础和临床应用。
  • 邹璇,赵文娟,孔孟丹,刘倩综述,周官恩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58-66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老年人常见的自发性出血原因,是Aβ淀粉样蛋白在软脑膜和皮质动脉内沉积导致的复发性脑叶出血,1907年首次被报道。近年来发现,个别CAA患者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及癫痫,影像学表现为浸润性白质病变,通常对类固醇治疗反应良好,其病因考虑与软脑膜和皮质动脉中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导致的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定义为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related inlammation,CAA-ri)。CAA-ri作为为CAA的特殊亚型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医师认识及报道,但仍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本文结合历年文献报道,针对CAA-ri这一疾病从机制到治疗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及分析。
  • 齐雪梅综述,李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62-6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日益增长的脑卒中负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脑卒中的主要类型为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的69.6%和77.8%。鉴于我国脑卒中负担较重,做好对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尤为重要。已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而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的急性炎症状态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促进脑卒中的发生。除控制脑卒中有关的危险因素外,近年来许多研究提示接种流感疫苗与脑卒中风险降低有关。而在我国社区居民包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流感疫苗的接种率确很低,接种流感疫苗对脑血管病的保护作用容易被忽视。本文将接种流感疫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 管雅琳综述,王新平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65-6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脑炎(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LGI1)约占边缘性脑炎的30%,是最常见的边缘性脑炎,也是继抗NMDAR脑炎之后第二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其临床特点包括癫痫发作、记忆力下降、低钠血症等。LGI1抗体相关脑炎如果及时进行免疫调节等治疗,可预后良好。但是国内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存在漏诊或误诊。因此为提高临床上对LGI1抗体相关脑炎的认识,本文从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和预防复发等方面关注该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 是一种选择性损伤边缘系统及其附近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既往LE被认为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神经系统的难治性罕见疾病。直到近二十余年,伴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已发现与LE发病相关的十几种抗体,从而使人们对LE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脑炎(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LGI1)是最常见的边缘性脑炎,也是仅次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第二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约占AE的12.8%。LGI1抗体相关脑炎多为亚急性起病,表现为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精神障碍和低钠血症等临床特征。国际上2010年Lai等首次报道了LGI1抗体相关脑炎,发现该病的致病抗体是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抗体。2013年国内由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课题组首次报道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之后随着更多病例被发现,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 李思琴综述,杨蓉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7): 669-67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其中运动症状主要以静止型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为特征。而非运动症状主要以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为主,并且可能与运动症状同时发生,也可能在运动症状发作之前。流涎作为其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给患者生活社交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降低其生活质量,但目前临床上对神经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方面关注较多,针对流涎研究较少。对PD患者非运动症状频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准确评估对指导临床医疗计划的制定、患者结局预测重要意义,而有效评估患者流涎症状是深入研究、实施干预的有效前提。为此本文基于流涎相关定义及流行病学、介绍评估PD患者流涎的有关工具及以期为有效评估PD患者流涎症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