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31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付开磊,李进伟,陈欣欣,田力,薛维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676-68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入组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全部患者需在发病12 h之内完成首次头部CT且48 h内复查头部CT。应用Image J软件计算两次的血肿体积,采用Van Swieten量表评价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比较早期血肿扩大组与未扩大组在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脑白质疏松程度等临床、影像、实验室资料等的差异;判断脑白质疏松是否为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4例(33.3%)发生早期血肿扩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VSS评分(OR=1.358,95%CI 1.139~1.619,P=0.001)、吸烟程度(OR=1.286,95%CI 1.029~1.606,P=0.027)是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疏松与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密切相关,即脑白质疏松程度越严重,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越高。
  • 余爱勇,孙建军,杨柳,赵迎春,周克贵,陈晟,赵玉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681-6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中,出现血清叶酸水平降低者的症状和伴随疾病特征。方法 将叶酸<3.1 IU/ml者列为叶酸降低脑梗死组,共搜集372例患者;将叶酸≥3.1 IU/ml的患者,列为叶酸正常脑梗死组,共搜集到21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特征和伴随疾病特征。结果 与叶酸正常组相比,叶酸降低组患者发生双下肢乏力、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的比例高(P值分别=0.001、0.011、0.001)。通过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梗死史、痴呆、糖尿病、房性早搏、左心室肥大、高同型半胱氨酸都是发生叶酸降低独立相关因素(P值分别=0.000、0.011、0.002、0.002、0.032、0.006)。结论 合并叶酸降低的脑梗死患者表现为双下肢乏力、走路不稳以及记忆力下降为主,多数合并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痴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心脏损害,但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低。
  • 李霞,陈艳洁,刘泽民,李艳琴,段玉香,张凤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685-6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裂解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63例AIS患者为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49例)、中度缺损组(76例)、重度缺损组(38例),治疗3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66例)和预后良好组(97例),另选取同期7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CCK-18、CTRP3水平。结果 AIS组血清CCCK-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RP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缺损度组血清CCCK-18水平逐渐提升,CTRP3水平逐渐降低(P<0.05)。血清CCCK-18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CTRP3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高NIHSS评分、高CCCK-18水平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高CTRP3水平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CCK-18联合CTRP3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明显大于CCCK-18、CTRP3单独预测(P<0.05),敏感度、特异度为86.36%、81.44%。结论 AIS患者血清CCCK-18水平上调,CTRP3水平下调,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有关,联合检测二者能提升预后不良预测价值。
  • 刘筱洁,赵海娜,陈蓓蕾,郑秋月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689-68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皮质下梗死后海马结构的动态改变,探讨这些改变与语义记忆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22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在卒中后1 w、4 w和12 w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22名年龄和风险因素匹配的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随访期间患者的双侧海马体积并没有显著改变。Spearman相关性结果表明,即时和延迟语义记忆分数的下降百分比与同侧海马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值的升高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即时记忆,rs=-0.683,P=0.006;延迟记忆,rs=-0.602,P=0.013)。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质下梗死早期,海马宏观结构未改变之前其微结构的完整性可能受到破坏,且这些变化可能与语义记忆能力下降有关。
  • 孔玉明,李治璋,岳蕴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693-6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经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79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SAP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危险因素。结果 798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中,有115例并发S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846,95%CI 2.311~5.083,P<0.001)、糖尿病(OR=2.291,95%CI 1.601~3.945,P=0.00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064,95%CI 1.759~3.528,P=0.005)、入院时NIHSS评分>8分(OR=1.814,95%CI 1.502~2.452,P=<0.001)、意识障碍(OR=2.325,95%CI 2.005~3.404,P=0.008)、吞咽障碍(OR=2.457,95%CI 2.221~4.017,P<0.001)、出血转化(OR=1.828,95%CI 1.653~2.523,P=0.012)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70岁、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时NIHSS评分>8分、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出血转化是AIS静脉溶栓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伟芳,陈蓓蕾,吉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696-7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夹层继发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继发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1例,及同期住院治疗的合并颈动脉中重度及以上狭窄程度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脑梗死患者67例,比较两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CAD脑梗死组平均年龄更小,头颈痛及单眼黑朦史发生率更高,发病前有按摩外伤劳累史的比例更高,LAA脑梗死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吸烟史比例更高。二者血液学检查比较显示,CAD脑梗死组红细胞计数更高,LAA脑梗死组D-二聚体、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数值更大。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按摩外伤劳累史与CAD脑梗死相关性更大,年龄较大、吸烟史与LAA脑梗死相关性更大。CAD脑梗死组住院期间NIHSS评分好转较LAA脑梗死组更为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二者90 d预后、死亡率、6个月内再发梗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按摩外伤劳累史与CAD脑梗死相关性更大,年龄较大、吸烟史与LAA脑梗死相关性更大。CAD脑梗死组住院期间NIHSS评分好转较LAA脑梗死组更为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二者90 d预后、死亡率、6个月内再发梗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 江秉泽,张哲宇,金天宇,徐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01-7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基于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毛细血管状态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侧支循环在再灌注治疗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发病24 h时以内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采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对缺血脑组织的责任血管区域进行侧支循环评估,并根据CTP灌注成像的核心梗死体积和术后1 w内头部MR的DWI影像结果,计算最终梗死体积和进展梗死体积,并随访患者临床预后及与远期功能恢复。结果 (1)基线ASPECTS评分(OR=2.246,95%CI 1.084~6.328,P<0.05)、大脑中动脉M1或M2闭塞(OR=4.801,95%CI 2.047~11.261,P<0.001)是侧支循环的独立影响因素;(2)基线ASPECT评分(OR=6.476,95%CI 1.618~21.921,P<0.001)、侧支循环(OR=12.304,95%CI 5.035~28.348,P<0.01)及出院NIHSS评分(OR=0.637,95%CI 0.473~0.858,P<0.01)是取栓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基于DSA评估毛细血管状态对发病24 h内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进展梗死体积及临床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侧支循环结合发病时间窗有助于筛选可能在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AIS患者。
  • 朱泽阳,黄维,王旭颖,邢晓明,刘永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07-7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CHR)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9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血脂、炎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估计各指标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C反应蛋白、CHR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相比单一的C反应蛋白,CHR能更可靠的预测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结论 CHR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识别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新的循环生物标记物。
  • 吕麦扣,侯瑞华,温慧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11-7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青年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血小板及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lymphocyte ratio,PLR)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发生HT与否,将首次入院的152例YACI患者分为HT组(36例)及非出血转化组(non-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group nHT,116例),根据出血体积将HT组分为大出血组(8例)、中出血组(11例)和小出血组(17例),根据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分析PLR与YACI患者发生HT及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PLR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LR数值在NIHSS评分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LR数值在HT组高于非HT组,在SH组、MH组及LH 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PLR数值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38,P=0.036),HT组患者PLR数值与出血体积呈正相关(r=0.714,P=0.029)。结论 YACI患者PLR数值升高与YACI后出血体积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YACI患者发生HT的可能性。
  • 刘田田,滕军放,刘恒方,张敏,肖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14-71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癫痫大鼠模型Ephrin-B3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颞叶癫痫中致痫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构建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在癫痫持续状态(SE)诱导成功后7 d(急性期)、14 d(静止期)、60 d(慢性期)分别采用Real-time 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Ephrin-B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在SE后的急性期和静止期,实验组大鼠均未见自发痫性发作;慢性期实验组大鼠有节律性点头、咀嚼、单侧或双侧前肢阵挛发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癫痫大鼠海马的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下降,静止期下降最为明显,慢性期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P<0.001)。Western blot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趋势相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致痫后7 d、14 d、60 d的Ephrin-B3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hrin-B3蛋白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胞膜上,其光密度值与mRNA的变化趋势相一致(P<0.001)。结论 Ephrin-B3在海马组织的动态变化可能与慢性自发痫性发作密切相关。
  • 周凤凰,刘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18-72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因性非癫痫发作(PNE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52例行视频脑电图(VEEG)诊断为PNES患者,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主要症状为闭眼、身体僵硬、四肢抽搐、四肢颤抖和肢体非同相运动,42人(27.6%)脑电图异常,86人(67.7%)过去1 y未发作。发作持续时间>10 min(OR=2.715,P=0.045)、共病癫痫(OR=12.892,P=0.004)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PNES患者症状多样,脑电图异常很常见,约2/3患者1 y内无发作,发病持续时间长及共病癫痫是PNES预后的危险因素。
  • 王健蓉,许毅,刘斌,刘奕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21-72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双侧海马各注射5 μl Aβ25-35(2 g/L)建立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次日,对治疗组大鼠予以二甲双胍灌胃治疗,100 mg/(kg·d),连续给药2 w。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区细胞基本情况及PI3K、AKT、P-AKT、GSK3β、P-GSK3β、tau[pS202]、tau5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二甲双胍能显著改善AD模型大鼠的认知能力(P<0.05);各组大鼠海马区细胞基本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改变,但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P-AKT/AKT、P-GSK3β/GSK3β的表达情况明显下调(P<0.05),干预后有所改善(P<0.05);模型组中tau[pS202]/tau5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干预后tau蛋白磷酸化程度降低(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有效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GSK3β-tau磷酸化”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周丽华,徐武华,匡祖颖,叶锦龙,潘梦秋,刘宝珠,王展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25-72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以舞蹈症状、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中枢神经变性疾病[1]。目前认为,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IT15基因内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出现了异常扩增,导致其编码多聚谷氨酰胺的毒性增加,主要累及纹状体、大脑皮质等脑区[2~4]。大多数HD患者中年起病,且症状较为典型,而青少年起病者缺乏典型症状[5]。目前国内较少临床研究专注父系遗传患者的临床特征,由于本病的症状演变呈渐进性,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确诊,有助于父系遗传的HD患者家系中有婚育需求的无症状成员的优生优育。
  • 兰春伟,刘涛,朱勇,袁昆雄,王清勇,尉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28-7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急重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除了先天遗传、代谢、发育异常等因素外,围产期损伤、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感染等获得性因素也是其常见病因。近年研究表明,免疫因素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是癫痫发作的另一重要病因[1]。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脑病,AE急性期常可导致突出的癫痫发作症状,慢性期则可转化成具有持久发作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癫痫[2]。目前AE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或脑脊液相关免疫性抗体的检出,具有滞后性,AE的临床表现又具有隐蔽性,容易漏诊误诊。为此,本文回顾了我院12例伴癫痫发作的AE患者临床资料并总结其特点,为AE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 宋良,张津,付胜奇,张淑玲,刘海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30-7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肝病的最佳方法之一,但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9%~4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血管疾病、中枢系统感染、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等[1,2]。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 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 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脑炎/边缘性脑炎和Morvan综合征,后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包括自主神经损害、周围神经过度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但肝移植术后合并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病例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
  • 屈康,张鑫,姜威,甘霖,董铭,于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33-7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受和处理过程异常而致的听力障碍,病因主要与遗传、耳毒性药物、听觉器官衰老、感染等相关。在国内,蜱虫叮咬后引起的感音性耳聋报道极少。本文就1例被蜱虫叮咬后所致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例报道如下。
  • 史俊,周丽鹃,吴乐,吴丽娟,黄红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35-7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脑血管病诊疗关注的重点仍是急性期的诊治,对于急性期后患者的一些迟发性改变有些认识不足。Holmes震颤又名中脑震颤、红核震颤或丘脑震颤,是脑血管病后少见的运动障碍,在1889年由Benedikt首次报道,1904年由Holmes详细描述,是一种<4.5 Hz的低频震颤,振幅较大,表现为静止性、意向性的震颤或姿势性震颤,通常在发病后1~24个月起病[1]。Holmes震颤的病因包括头部的出血、缺血、创伤、肿瘤、代谢紊乱和感染,其中脑血管意外最常见,据Raina[2]等对29例Holmes震颤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脑血管意外占14例(48.3%)。现有的少数病例报告中,Holmes震颤多表现为肢体的震颤,表现为头颈部震颤的极少见,现就对1例近期收治的脑干梗死后头颈部Holmes震颤进行报道,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Holmes震颤的临床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加强临床诊疗中对该疾病的认识。
  • 曾新,吕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37-7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是以局限或弥漫性硬脑膜肥厚性改变为特征的一组罕见疾病。根据病因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后者病因不明,前者其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明确,可能与Wegener肉芽肿、结节病、干燥综合征等风湿性疾病相关。HCP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累及的部位,通常表现为慢性头痛、颅神经功能受损、共济失调及癫痫发作,增强头部磁共振可见局部或弥漫性硬脑膜增厚。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HCP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报道如下,为后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黎莉,罗丕福,张仕荣,范梦蕾,周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39-7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病例介绍与临床过程患者,男性,54岁,已婚农民。因“间歇性头痛,伴头昏1 m余”入院。头痛以额部明显,可自行缓解。5 d前因上述症状于东莞某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左侧分水岭区大片水肿。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有冶游史、 性病史及输血史。妻儿体健,无特殊家族史。体格检查:T 36.8 ℃,P 67次/min,R 22次/min,Bp 125/68 mmHg,体型偏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视力视野正常,双瞳孔圆形等大,直径2.5 cm,光敏,心、肺、腹无特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2020年6月11日(本院)头部MR平扫+增强+MRA+脑功能成像:(1)双侧顶叶异常占位,怀疑转移瘤?(2)双侧额叶缺血灶(见图1~3)。传染病检查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治疗:颅内脱水、减轻脑水肿、预防癫痫等处理;手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后,行电生理监测下左顶开颅颅内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左顶部硬膜下肿瘤,基底位于左顶硬膜,质韧,血供丰富,与周围组织边界欠清。在电生理监测下沿肿瘤仔细分离组织粘连,整块切除肿瘤。术后康复和对症处理。患者一般情况好,头痛头昏好转,复查头部MRI示左顶部术后改变,伴少许渗血及积气。
  • 刘丽娟,李宗树,孙宏侠,王新丽,刘敏,王明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41-7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multiple symmetrical lipomatosis,MSL)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脂肪异常代谢性疾病,病灶多呈对称性、弥漫性分布于颈背部、胸腹部、四肢近端等部位的皮下、浅筋膜或深筋膜间隙层内。额面部、四肢远端、舌、咽、乳房、阴囊、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等部位较少累及[1]。本病最早由Brodie BC于1846年首次提出,先后被Madelung OW、Lanois PE和Bensaude R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也称为马德隆病(Madelung’s disease)或Lanois-Bensaude综合征。MSL在地中海及东欧地区多见,总发病率约为1/40万,30~60 岁中年男性好发,男性发病率最高为女性发病率的30倍[2]。MSL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更是少有报导。本篇文章将对我院收治的1例MSL病例进行报导,以增加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马雪萍,李劲梅,周东,杨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43-74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为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常伴发畸胎瘤,近年来在男性、儿童及无畸胎瘤患者中也有出现[1],重症者病情变化快,该病各临床症状治疗及护理难度大[2]。一项多中心纵向研究显示,29.4%女性患者伴发畸胎瘤[3],多以精神症状起病,危害极大,常先就诊于精神科,如不及时就诊常造成不良预后甚至死亡。患者病情复杂,良好的护理有助于患者预后。为了解伴发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病情特点以及护理要点,本研究对9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及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总结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护理经验和预后,为今后提供全方位综合护理提供依据。
  • 综述
  • 张芮瑞综述,付锦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46-74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IS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急性期进行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从而恢复血流,但这两种治疗手段都受到了时间窗的限制[1]。后续的抗血小板、抗凝和降纤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但也存在出血风险。康复疗法有助于功能恢复,但效果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2]。现阶段临床中,亟需一种不受时间窗限制的治疗手段,最大程度改善IS患者的神经功能。细胞移植治疗时间窗更长,适用范围更广,同时可以与其他康复手段相结合,改善I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近年来,已有多种细胞投入临床实验,本文就不同细胞移植治疗IS的临床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段雅鑫,裴晗蕾,赵岩,成斯琪综述,吕佩源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49-75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血管危险因素、显性或隐性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VCI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一类综合征。相关数据显示,VD占所有痴呆类型的15%~30%,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类型[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压力。但目前VCI仍缺乏客观诊断标志物及有效治疗策略,其防治主要通过对VCI的可控危险因素的早发现和早干预。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是对寄居于肠道内的细菌、真菌、古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统称,其编码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的150~200倍,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2]。GM能产生多种代谢物,目前对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三甲胺-N-氧化物(trimethylamine-N-oxide,TMAO)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研究较广。SCFAs是GM发酵多糖的代谢产物,〖JP2〗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TMAO是GM将食物中的胆碱、肉碱代谢成三甲胺,经门静脉被肝黄素单加氧酶3代谢所形成的。LPS是革兰氏阴性(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G-菌裂解产生。GM及其代谢物参与了消化、代谢、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命活动,还可能作为肠道和大脑间双向交流的重要调控因子通过菌群-肠-脑轴影响大脑的生理、行为和认知。近年来的研究显示,GM与VCI及其危险因素关系密切。现就GM与V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VCI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 刘环环,袁洁,苏凯奇综述,李瑞青,冯晓东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53-75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障碍又称认知缺陷,是学习、记忆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而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1]。突触可塑性是中枢神经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的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与认知障碍发生的具体关系仍不清楚,因此,本文就突触可塑性对认知障碍的影响进行综述。
  • 陈傲寒综述,黎银潮,陈树达,刘贤岳,许晓伟,赵轲,王诚蔗,周列民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56-7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元性疾病之一,以神经元持续性的异常放电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任何年龄均会发病,全世界约7000万患者,其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对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心理及经济等方面造成负担[1]。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是控制癫痫发作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临床上仍有30%的患者在足量、足疗程治疗后复发[2]。丙戊酸是一种非选择性钠离子通道阻滞剂,是治疗癫痫的一线药物,对控制癫痫全身发作和局部发作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受基因变异的影响较大。Feng[3]等发现CYP3A4、SCN1A和UGT2B7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治疗癫痫的疗效具有重大影响。为了从基因角度更深入的分析丙戊酸治疗癫痫存在差异性的可能,本研究使用来自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的一组癫痫患者与正常人的芯片,分析探讨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对丙戊酸治疗癫痫疗效的影响。
  • 张宇综述,刘凌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60-7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持续状态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极高的病死率、致残率,积极、迅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新定义为[1],持续性临床癫痫发作大于5 min或期间反复发作,但意识水平不能恢复基线。常规抗癫痫药物对大部分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有效,但仍有部分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成为难治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1],即癫痫发作通常大于60 min,对二线药物治疗无效,需全身麻醉治疗。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可考虑使用非药物治疗,包括生酮饮食、低温治疗、电休克治疗等[2,3]。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不仅具有调节脑血流、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而且有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同时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4,5]。因此,在心脏骤停、新生儿低氧性脑病、创伤性脑损伤(TBI)和卒中颅内压控制等被大量使用[6,7]。有大量研究及文献报道低温治疗可以减少难治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癫痫的发作频率,改善预后。同时,也有研究证实低温治疗有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及预后造成威胁[4,5]。所以,评价低温治疗对于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系统回顾低温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及长期预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及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证据。
  • 王靖国综述,付锦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63-76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主要以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脑干、小脑、视神经和脊髓等部位的病变为特点。MS是导致年轻人神经性(非创伤性)残疾的首要病因,全球约有二百万人患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且最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1]。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目前罹患MS的患者还无法被完全治愈。早期准确诊断并在缓解期选择合适的疾病修正治疗(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DMT)是延缓疾病进展并降低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能够在体液中稳定表达的分子且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逐渐被研究人员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疾病生物学标志物。miRNA主要通过靶向作用于相关基因并调控其表达水平,进而参与了包括MS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研究发现,MS患者中循环miRNA的表达水平不仅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而且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在不同药物治疗前后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循环miRNA作为一种潜在的MS生物学标志物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全面总结循环miRNA表达水平与MS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发现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miRNA,本文主要围绕MS与循环miRNA在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方面的关系进行综述。
  • 周玉玲,高彩红,严进华,孙伟璐,张维国综述,陈嘉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 38(8): 766-7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1.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新死亡原因分析报告[1]显示,在全球大多数地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梗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复发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期间发生严重的缺血性卒中事件,这是因为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并非在所有个体中都相等,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0.4~83%)[3]。Gum和他的同事们指出,约10%的复发性血管事件可归因于AR[4]。本文将从阿司匹林代谢基因多态性的角度阐述在抗血小板治疗与预防过程中发生AR的可能原因,进一步指导高危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