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2-09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金天宇,曹方正,张哲宇,黄薇,徐良额,江秉泽,徐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64-9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7例,根据溶栓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判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根据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327例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52例(15.90%),非高纤维蛋白血原血症组275例(84.10%);出院90 d 预后不良63例(19.27%),预后良好264例(80.73%)。与非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比较,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的患者基线FIB水平、饮酒史及预后不良占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大,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DNT)较长,FIB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较低,抗凝药物使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脑实质出血(PH)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重度脑水肿比例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FIB(OR=0.566,95%CI 0.368~0.872,P<0.05)、7 d NIHSS评分(OR=0.638,95%CI 0.490~0.831,P<0.05)是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AIS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相关,基线高水平FIB与7 d NIHSS评分较高的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易预后不良。
  • 匡俊鑫,刘志强,韩登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70-97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Ⅰ比值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分析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究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Ⅰ比值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脑梗死发病上的预测价值。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Ⅰ比值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脑梗死发病上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纳入了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2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3.448,95%CI 1.609~7.391)、糖尿病(OR=2.884,95%CI 1.389~5.989)、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OR=1.633,95%CI 1.219~2.189)、白细胞(OR= 1.258,95%CI 1.036~1.527)、游离脂肪酸(OR=14.113,95%CI 1.942~102.558)、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Ⅰ比值(OR=10.896,95%CI 2.290~51.846)、D二聚体(OR=4.690,95%CI 2.097~10.488)、同型半胱氨酸(OR=9.594,95%CI 1.112~82.772)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Ⅰ比值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 0.699~0.816),最佳预测值为0.466,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58.2%。结论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Ⅰ比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有关,它们在联合预测脑梗死的发病上有一定的价值。
  • 吴建明,马斌武,杨平,陈志娟,吴艳蓉,田佳蓓,白丽,井彦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77-98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Hasan分型标准下的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再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其指导价值;探讨成功介入再通治疗对于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慢性颈动脉闭塞并行介入再通治疗的患者,根据Hasan分型标准及我院DSA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A、B、C、D共4型,收集各分型患者临床资料后进行分析。结果介入再通治疗的手术总体成功率63.3%,其中A型成功率81.8%,B型75%,C型50%,D型0%;总体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3.3%,其中A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1%,B型37.5%,C型37.5%,D型0%,且无严重卒中及死亡发生,随访中所有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介入再通手术成功组术前、术后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再通手术非成功组术前、术后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san分型标准下介入再通治疗CICAO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该分型可以筛选适合介入再通治疗的患者,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成功的介入再通治疗可能会引起患者术后收缩压的下降。
  • 解益宁,姜素兰,张晶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82-98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联合高压氧对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NHISS评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7例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介入溶栓,而观察组予以介入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治疗疗效、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得分、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得分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纳入49例患者,观察组48例患者。观察组在入院后1 m[(9.81±1.85) vs (11.24±2.45),P=0.002]和入院后6 m[(7.98±1.67) vs (9.94±1.78),P<0.001]NHI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痊愈+有效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观察组SF36量表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以及躯体疼痛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ADL得分[(71.31±16.60) vs (39.69±8.75),P<0.001]及满意度[(97.92% vs 85.71),P=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介入溶栓联合高压氧联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生活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张美霞,胡传琛,杨雯,邵慧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86-98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的变异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30日在我院就诊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溶栓后每1 h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舒张压和收缩压。血压变异的评估包括: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v)。sv为相邻血压差值平方的均值的平方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定义为:溶栓后24 h内任何一次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较静脉溶栓时增加超过4分或死亡。结果最终134例纳入分析。平均年龄(67±13)岁,女性54例(40.3%),NIHSS评分中位数为5(3~9)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1例(8.2%)。与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相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收缩压标准差(SBPsd)较大(18 vs 14,t=-2.567,P=0.011),收缩压变异度(SBPsv)较高(22 vs 17,t=-1.988,P=0.049),舒张压标准差(DBPsd)较大(13 vs 9.8,t=-2.431,P=0.016)。将血压变异相关指标(sd、sv)分别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后发现,SBPsd、SBPsv、DBPsd与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血压变异越大,越容易出现24 h内神经功能恶化。
  • 杨皓丞,笱玉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90-99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急性腔隙性卒中患者脑白质高信号与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节律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武汉市中西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腔隙性卒中患者156例,根据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采用Fazekas评分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白质病变组(n=76)和中重度白质病变组(n=80)。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和其他检查结果,通过24 h ABPM获取血压变异性指标和血压节律,比较和分析影响急性腔隙性卒中患者WMH的相关因素。结果中重度WMH组的既往卒中史(P=0.005)、急性腔隙性梗死灶数目(P=0.021)、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P=0.041)均高于轻度WMH组;中重度WMH组的全天SBPSD(P=0.01)、日间SBPSD(P=0.004)、日间SBPCV(P=0.018)、日间DBPSD(P=0.028)均明显升高;在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中,中重度WMH组反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显著升高(P=0.03),轻度WMH组杓型血压比例更高(P=0.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腔梗病灶数目(OR=2.114,95%CI 1.143~3.910,P=0.017)及反杓型血压(OR=0.389,95%CI 0.166~0.912,P=0.030)是急性腔隙性卒中患者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在校正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腔隙性卒中患者的WMH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反杓型血压节律是影响WMH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晓梅,李放,孙利,唐煜,王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95-99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分级标准在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损伤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5 d内的68例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进行EEG分级判定,记录并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随访至90 d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患者的EEG分级标准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EEG分级评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越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EG分级标准的转归良好及不良预测准确率、综合预测准确率最高。结论脑电图分级标准在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研究中能更客观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的程度,可以作为发病早期预后评估的预测指标。
  • 李皓,刘欣,李琢,王丽娟,刘荧,崔明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999-100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集体模式的认知干预对老年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的疗效及与一对一模式的异同。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9年9月-2021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PSCI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依据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分配康复小组,采用集体康复模式进行认知干预,并启动奖励机制;对照组采用一对一模式进行认知干预,干预内容、强度均与实验组相同。两组干预时间均为4 w。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干预后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ilton anxiety scale14,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来评估两种干预模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的MMSE、MBI均较干预前的基线分值有所提高,且干预前后的MMSE、MBI分值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MMSE、MBI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认知域分别比较,干预后实验组语言能力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干预后HAMA14、HAMD24评分均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集体模式认知干预疗效不差于一对一模式,且能更显著提高患者语言能力,改善卒中后不良情绪。
  • 李倩倩,杨园园,曹锦江,袁有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04-100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临床实践中运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头痛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NKI、PubMed、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2001-2020年关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头痛的文献,应用Review Mananger 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数据分析后提示养血清脑颗粒可有效缓解高血压头痛(RR=1.52,95%CI 1.41~1.64,P<0.0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中应用养血清脑颗粒针对高血压头痛有明显疗效且副作用小,并阐述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痉挛有关,因存在纳入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小等不足,还需更多的RCT验证。
  • 项薇,康健捷,熊铁根,邓文婷,班俊杰,邓兵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08-10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15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的pS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首发年龄(45.53±16.19)岁,平均发病32.37 m后确诊。首发症状包括头痛(6.67%)、头晕(20%)、呕吐(20%)、言语不清(6.67%)、面瘫(6.67%)、偏侧肢体无力(26.67%)、双下肢麻木无力(13.33%)、四肢麻木无力(46.67%)、胸背部疼痛(26.67%)、视物模糊(6.67%)。病变累及大脑半球(33.33%)、脑干(53.33%)、小脑(6.67%)、脊髓(53.33%)、视神经(6.67%),表现为脑梗死(33.33%)、蛛网膜下腔出血(6.67%)、横贯性脊髓炎(6.67%)、延髓病变(6.67%)、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53.33%),其中NMOSD合并脑梗死1例(6.67%)。pSS确诊前复发3例(20%)。确诊时抗SSA抗体、抗核抗体阳性率100%,抗SSB抗体阳性率73.33%,抗R052阳性率80%,抗dsDNA抗体阳性率6.67%,RF阳性率20%,IgG、IgA升高率20%,补体C3降低率20%。脑脊液压力(80~240)mmH2O,白细胞(4~130)×106/L,蛋白(0.27~1.46)g/L,IgG升高5例,IgM升高2例,IgA升高4例。结论pSS 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表现,未及时筛查、监测自身免疫抗体指标是pSS延误诊断的重要原因。对不明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尤其是表现为复发性脱髓鞘事件或脑梗死时,应积极行抗SSA、SSB等自身免疫抗体检查,并注意询问有无眼干、口干等症状,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 文春蓓,杨洁,罗利俊,魏东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14-10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3例类风湿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及文献复习,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3例类风湿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有较长的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以疼痛、麻木、肌无力为主诉就诊,肌电图以多发性单神经损害(2例)及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1例)为主要表现,并合并不同程度的其他脏器损害,经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后最终明确诊断。2例予以TNFα抑制剂规范治疗后好转,1例加用托法替布后症状进展并加重。结论类风湿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常出现在长病程、血清RF和(或)ACCP阳性、高CRP、ESR、低补体、低蛋白的RA患者,异质性高,及时完善实验室检查及肌电图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TNFα抑制剂为有效治疗手段
  • 滕慧笛,刘影,王玉,郑晶嵘,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19-10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在经颅超声(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黑质高回声(substantia nigra,SN+)面积是否有偏侧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求更全面地认识帕金森病。方法 收集81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分析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及晚发型帕金森病(lateonset Parkinson's disease,LOPD)患者,TCS下起始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O)与非起始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N)、左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L)与右侧黑质高回声面积(SN+R)的差异性,以及SN+O与双侧黑质高回声总面积/中脑面积(Hyper-substantia nigra/Midbrain,S/M)比值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应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患者的SN+O面积明显大于SN+N面积,左右侧SN+面积无明显差异,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SN+O面积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经颅超声下两侧黑质高回声面积具有偏侧性特征,PD患者起始侧SN+面积明显大于非起始侧SN+面积,较大的S/M比值常出现在早发型PD患者中而不是晚发型PD患者,亚组分析发现EOPD患者的发病年龄与起始侧SN+面积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D患者起始侧SN+面积和S/M并不受年龄、疾病持续时间、病情严重程度、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抑郁程度的影响,但两者作为生物标记物的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 解冰川,王文婷,申致远,鲍军强,仇福成,田书娟,丁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23-10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治、预后。方法 分析 1 例以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16岁起病,起病时表现为自语、自笑、发呆,未引起家人重视,直至22岁方首次诊治,头部MRI 示脑萎缩和双侧丘脑、脑干、小脑、桥臂、壳核 T2 高信号,裂隙灯下KF环阳性,血铜蓝蛋白<3 mg/dl,基因检测示ATP7B基因变异。结论 精神、情感、认知障碍起病,伴颅内对称性病变,同时合并全身多系统受损时,应想到 WD 可能。KF环及铜蓝蛋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林彩秀,杨卉,张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27-10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真菌感染多发生于免疫缺陷的患者,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相对少见。CNS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精神状态改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等,仅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表现容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女性出现反复脑梗死伴有发热,经脑脊液高通量测序证实存在CNS曲霉菌感染,临床罕见,我们在此分享此病例以增加对CNS曲霉菌感染的认识。
  • 门玉娇,姚玉芳,王建平,王泽宇,吴慧君,刘晶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30-103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antileucinerichgliomainactivated 1 Limbic Encephalitis,LGI1)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多表现为抽搐、亚急性起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acibrachial dystonic seizures,FBDS)以及顽固性低钠血症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一般较轻微且常作为合并症存在。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以显著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起病的LGI1脑炎患者报道如下,以期加强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
  • 王梓铖,翟伟杰,魏春晓,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32-10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义性痴呆(semantic dementia,SD)也被称作语义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semantic variant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svPPA),属于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的一个亚型,其核心特征是命名障碍及单词理解缺陷[1~3]。SD病因尚不明确,通常是散发性的,只有大约5%有家族遗传史[4,5]。目前对于SD基因突变报道较少,主要包括TARDBP、C9orf72、GRN等基因突变[6,7]。多系统蛋白病(multisystem proteinopathy,MS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人发病的疾病,可导致多种组织功能障碍,VCP突变基因是MSP相关致病基因,MSP患者中可出现额颞叶变性表型,这提示VCP基因突变可能在FTD以及S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8,9]。本文首先报告了在1例单纯语义性痴呆患者中出现与MSP有关的VCP基因突变,并展开了病例探讨与文献复习。
  • 宫林,孙佳慧,丛树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35-10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膜、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等)所引起的疾病,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极易误诊漏诊,但若早期确诊并治疗,总体预后良好。现报道就诊于我院的1例以广泛皮质病变为特点的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
  • 刘源,徐晓云,高凤娟,张蔚,付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38-103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可发生在梅毒任何阶段,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被称为“伟大的模仿者”。现如今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增多及梅毒治疗不充分等原因,神经梅毒出现很多不典型症状,如癫痫、头痛、局灶性麻痹、耳聋、共济失调、帕金森病、不自主运动等[1]。在临床中以共济失调起病的神经梅毒往往易被误诊、漏诊,且以小脑性共济失调起病的NS病例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确诊的两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起病的NS病例进行报道,结合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临床参考依据。
  • 综述
  • 范亚东综述,贺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40-10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以4~12 Hz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随病情加重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发展迅速,如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已成为研究正常人群和临床人群脑功能、脑结构的宝贵工具,可利用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脑代谢、氧合作用时的区域变化、激活时的血流量,并结合解剖、影像进行活体脑功能区定位,在ET的诊疗中也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述情障碍是ET中一种较容易被忽视的非运动症状,现就MRS与DTI在ET述情障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福强,陈仁波综述,李鹤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43-104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 “健忘、善忘、呆症”等范畴,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书籍大多认为AD本虚为肾精不足和气血亏虚,标实为痰浊、淤血阻滞脑络,髓减脑消为其基本病机[1]。AD虽病位在脑,但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上可表现出各种综合症状,其发生发展亦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神经退行性变总属于神经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息息相关,可采用中医学传统方剂调理脾胃来改善肠道微生物组紊乱,抑制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功能[2]。因此,采用中医药疗法调理脾胃功能以重塑肠道菌群,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变,未来可能成为AD治疗新靶点。
  • 王颖佳,王凌霄综述,邵宏元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46-104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心理并发症之一。在脑卒中后5 y内,大约有1/3的脑卒中幸存者患有PSD[1],且由于精神疾病相关的病耻感、较低的治疗寻求率使得患病率可能被低估。PSD与脑卒中患者身体和认知恢复、神经功能结果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抑郁和卒中之间存在双向关系:脑卒中造成PSD,而抑郁增加了脑卒中和脑卒中后死亡风险。早期识别有抑郁症风险的脑卒中患者有助于进行适当的治疗和随访。PSD的治疗主要是基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和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的异常表达假说而制定的抗抑郁疗法,由于传统的抗抑郁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患者依从性差,我们急需探寻新的治疗方法。
  • 和祯泉, 孙涛综述, 牛建国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49-10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癫痫发作为特征的脑功能失调综合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神经精神疾病之一。癫痫患者常共患其它疾病,加大了诊断处理难度,增加了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就明确指出“自癫痫诊断明确后就应该考虑到共患病的问题,包括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异常、癫痫猝死(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epilepsy,SUDEP)、偏头痛等”。
  • 吴巧珍综述, 王强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1): 1052-105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全球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存活神经元中含有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的包涵体(路易小体)受损。PD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中有1%的人患有PD[1]。根据2015年颁布的运动障碍学会标准,早期PD可分为3个阶段:临床前PD(神经退行性变开始时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前驱PD(症状和体征存在,但仍不足以定义PD)和临床PD(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2]。PD前驱期的非运动症状(non motor symptoms,NMS)因其高患病率而日益成为PD的一个新的临床焦点。嗅觉障碍是PD的一个重要的非运动症状,临床和病理学研究都表明,它往往比运动症状的出现早几年或几十年,80%的PD患者都存在嗅觉减退症状[3]。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D患者的嗅觉减退与各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有关,如认知减退、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4]。PD的NMS及其相关因素可能是预测运动性PD未来发展的有用临床生物标志物[5]。因此,本文探讨了嗅觉减退与PD其他NMS的相关机制,以期为P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