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2-12-3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汪步玲,张骏,关闪闪,郭云云,王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60-10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脾脏体积变化及血清炎性因子对急性脑梗死(AIS)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IHSS<6分,n=30)及中重度组(NIHSS≥6分,n=32)。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发病24 h内脾脏体积与发病48 h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血清炎性因子及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对AIS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在IL-5、IL-6、IL-1β、IL-8、IL-17、IL-12P70、TNF-α及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2P70及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评估AIS严重程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0.715、0.826,其中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预测AUC最大,预测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0%、74.1%。结论 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及血清炎性因子与AIS严重程度相关,且可作为预测AIS严重程度的指标。
  • 王梦婷,张作慧,陈钧,权鹤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65-10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学总负担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为CSVD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数。方法 连续收集2020年9月-2022年5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患者268例,根据CSVD 总负担评分法分为无和轻负担组(0~1分)120例,中重负担组(2~4分)148例,计算SII比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 SII与CSVD总负担的关系,并运用ROC曲线分析SII对中重CSVD总负担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无和轻负担组相比,中重度负担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SII水平(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SII是中重CSVD总负担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02,95%CI 1.000~1.004,P=0.02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曲线下面积=0.702(95%CI 0.640~0.765,P<0.001),敏感度73.6%,特异度60.8%。 结论 SII是中重CSVD总负担的独立影响因素,与CSVD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其对中重CSVD总负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赵燕,苏紫莹,杨晓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70-107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sa-miR-642b-3p对缺氧/复氧(H/R)条件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检测hsa-miR-642b-3p表达改变,对hsa-miR-642b-3p的表达予以相应的干预,并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情况,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FITC-白蛋白检测细胞通透性,并通过生信学分析hsa-miR-642b-3p可能的GO和KEGG功能富集。结果 Hsa-miR-642b-3p在缺氧/复氧模型中表达升高,给与hsa-miR-642b-3p抑制剂后,能够减少缺氧/复氧条件下的细胞死亡,促进细胞增殖,降低细胞通透性。此外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hsa-miR-642b-3p与RNA调控、细胞粘附、TGF-β通路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相关。结论 Hsa-miR-642b-3p能够改善在缺氧/复氧条件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状态,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调节因子之一。
  • 李倩,曲明卫,王宁宁,王立敏,范桂梅,杨潮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74-107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病灶位置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入院诊断为孤立性皮质下梗死的患者,依据梗死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近端梗死组和远端梗死组。在入院当天及之后3 d内对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若入院后72 h内NIHSS评分增加2分或以上,我们称其发生了END。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END的发生率,最后筛选出初期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有422例,其中239例近端梗死组中有68例发生了END,183例远端梗死组中有13例发生了END。END组的年龄、男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卒中史、近端梗死、载体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END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卒中史、近端梗死、载体动脉狭窄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近端梗死的孤立性皮质下梗死患者更易发生END,应引起临床上的关注。
  • 刘沛霖,谢平安,陈壮壮,王林,李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78-108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病的高敏感节气及主导气象因素,分析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脑梗死入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按二十四节气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脑梗死发病高敏感节气及主导气象因素。建立广义线性Poisson回归模型,探讨气温变化与脑梗死入院关系。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7 518例脑梗死患者。气温日较差各节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惊蛰-芒种、秋分-立冬为气温日较差较大阶段。脑梗死入院高发节气为寒露,位于气温日较差较大时期。在多因素调整后,气温日较差与脑梗死入院有关联(RR=1.01,95%CI 1.00~1.02,P=0.017),并且具有滞后效应,气温日较差越大,脑梗死入院风险性越大,尤其是男性。结论 寒露为脑梗死入院的高敏感节气,气温日较差可能是其主导气象因素,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增加脑梗死入院风险。
  • 石艳超,韩晋,李强,孟虹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82-108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体C5a受体1(C5aR1)拮抗剂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CIR)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IR组(模型组)和C5aR1拮抗剂(PMX53)组。造模前3 h、再灌注24 h及再灌注48 h,PMX53组给予腹腔注射PMX53,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72 h,使用改良Longa法对小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后计算缺血脑组织体积,干湿重法测缺血侧半球脑组织含水量,RT-PCR法检测缺血侧半球脑组织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计算缺血侧半球脑组织ZO-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脑再灌注72 h,与模型组相比,PMX53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脑缺血体积及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均降低(均P<0.05),ZO-1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 C5aR1拮抗剂可改善CIR后神经功能,减小脑缺血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以及减轻CIR后炎性反应,对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 孙慧勤,李晨旭,白胜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86-109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伴嗅觉障碍帕金森病患者扩散峰度成像感兴趣脑区微结构改变。方法 筛选伴嗅觉障碍帕金森病患者16例,无嗅 觉障碍帕金森病患者21例,行DKI扫描。选取缘上回,中央后回、颞横回、颞下回为感兴趣区,分析两组参数差异性及和嗅觉评分之间 相关性。结果 伴嗅觉障碍帕金森病组感兴趣区FA、KFA、AK、RK值较不伴嗅觉障碍帕金森病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伴嗅觉障碍帕金森病组感兴趣区AD、MD、RD值较不伴嗅觉障碍帕金森病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嗅觉障碍帕金森 病组右侧缘上回、中央后回、颞下回,双侧的颞横回和嗅觉评分之间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 DKI参数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帕 金森病嗅觉障碍的生物学标记物。
  • 云冰,张贻新,王恩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91-109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清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5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尿酸、hs-CRP、MMP-9水平;按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血尿酸、hs-CRP、 MMP-9水平,并分析相关性;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比较血尿酸、hs-CRP、MMP-9水 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尿酸、hs-CRP、MMP-9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重度组血尿酸、hs-CRP、MMP-9水 平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5)。血尿酸水平、hs-CRP、MMP-9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 组血尿酸、hs-CRP、MMP-9水平及mRS评分较预后良好组显著升高(P<0.05)。血尿酸水平、hs-CRP、MMP-9水平与患者mRS评分呈正 相关(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hs-CRP、MMP-9水平均显著上调,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评估病 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 王志丽,秦伟,杨磊,米荷音,胡文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095-11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以急性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其病因 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例以急性脑梗死为主 要表现的神经梅毒病例,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包括HR-VWI成像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7例神经梅毒患者中,6例 合并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2例合并HIV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5例,71.4%),其次为构音障碍(4例,57.1%)。 基底节区(4个)和脑桥(3个)急性梗死灶最多见。颅内血管检查(包括MRA及CTA)仅1例见梗死相关血管动脉炎表现。而HR-VWI显示 7例患者中6例存在梗死相关血管动脉炎改变,为脑膜血管梅毒;1例存在梗死责任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结论 梅毒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缺血性脑卒中无法区分。HR-VWI可用于确定脑膜血管梅毒的动脉炎病变,对合并动脉 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神经梅毒患者脑梗死机制的确定具有重要价值。
  • 孙显峰,罗勇,陈吕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01-11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irCDC14A沉默通过调节miR-153-3p/JAK1轴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免受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诱导的损伤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采用CCK-8法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5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CirCDC14A与miR-153-3p、 miR-153-3p与JAK1的关系。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活性呈上升趋势;pcDNA3.0 CirCDC14A+si JAK1组48 h及72 h细胞活力低 于si-NC组、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P<0.05);与si-NC组相比,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pcDNA3.0- 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细胞凋亡高于 GD/R+Si+Con mimcs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p53、Bax、Bcl-2蛋白 表达水平低于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和si-NC组(P<0.05);miR-153-3p mimic能降低CirCDC14A WT、JAK1-WT的荧光素酶活 性(P<0.05);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miR-153-3p水平低于于其余3组(P<0.05),JAK1蛋白水平高于其余3 组(P<0.05)。结论 CirCDC14A基因沉默可能通过调控miR-153-3p/JAK1轴抑制OGD/R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引起细胞活力及 p5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 赵海涛,王仲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05-11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高血压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核磁共振成像(MRI)总体负担与血压成分的关系,并分析MRI总 体负担对CSV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经头部MRI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狭窄高血压合并CSVD的患者170 例,根据“总CSVD评分”将患者分为CSVD 0~1分组和CSVD 2~4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ROC曲线、生存曲线分析等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血压及不良预后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CSVD 0~1分组年龄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均 低于CSVD 2~4分组,而入院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高于CSVD 2~4分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升高、DBP 升高、PP升高、MAP升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入院时的GCS评分低是CSVD评分≥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明SBP、DBP、PP和MAP与CSVD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显示,SBP、DBP、PP和MAP判断CSVD评分≥2分的AUC评价有统计学意义。 生存曲线结果显示,CSVD 2~4分组患者90 d和1 y时的预后不良率均高于CSVD 0~1分组。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高血压合并CSVD的 患者中,SBP、DBP、PP和MAP与CSVD评分≥2分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CSVD评分≥2分的标志物。
  • 李芬林,孙晓晓,矫朝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11-111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水平与神经 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利用NIHSS评分 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预后情 况进行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另选取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LOX-1、ANGPTL8水平,比较 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OX-1、ANGPTL8水平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 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LOX-1、ANGPT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患者血清LOX-1、ANGPTL8水平显著高于轻 度神经功能缺损组,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LOX-1、ANGPTL8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LOX-1、ANGPTL8二者联合评估患 者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大于各自单独检测(P<0.05),二者联合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32,大于 各自单独评估(P<0.05)。结论 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清LOX-1、ANGPTL8水平均上调,二者联合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 的评估效能较高。
  • 程仙送,李欢欢,高俊卿,王晓辉,李志伟,吕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15-11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多颅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头颈部肿瘤临床诊断具有挑战性,本研究结合病例和文献深入探讨了疾病的病因诊断。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4例以多颅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头颈部肿 瘤患者。结果 1例颈静脉孔副神经节瘤第5、7、8、9对和第12对颅神经麻痹,1例颈静脉球瘤病变累及第7、8对颅神经,1例生殖细 胞瘤波及第2、3、5、6、7、8对颅神经,1例鼻颅底腺癌第1、3、4、5、6、7、8对和第12对颅神经瘫痪。结论 多颅神经麻痹可作 为头颈部潜在良、恶性肿瘤早期唯一症状体征,病因诊断方面需警惕肿瘤新生物。
  • 王则直,王碧,陈泽,王卫婵,王晓丽,杨蕾,刘永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19-11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围癫痫发作期发生的心脏、呼吸功能障碍全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016年10月-2022年4月在西京医院 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12 00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癫痫发作期、发作后发生心脏呼吸功能障碍的癫痫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癫痫发作全程的临床和电生理变化,并进行随访。结果 在脑电监测期间,3例患者发生5次围癫痫发作 期心肺功能障碍。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23~55岁,癫痫病程9~40 y。1例患者发生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发作(sGTCS)后出现全面 EEG抑制(PGES),期间呼吸运动消失,心率低至25次/min,持续74 s;1例患者闪光刺激诱发一次癫痫发作,期间心脏停搏15 s;1 例患者2次癫痫发作期间发生心脏停搏,持续时间分别是5 s和3 s。随访时间6 m~7 y,3例患者无癫痫发作。结论 心肺功能障碍发 生于癫痫发作后的PGES期间、心脏停搏发生于癫痫发作期,也许与癫痫性猝死有关。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逯瑞, 赵幸娟, 章晓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23-112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眼球垂直凝视麻痹通常表现以下4种综合征:(1)表现为双眼上视麻痹的Parinaud综合征;(2)表现为病变同侧下视麻痹、对侧上视麻 痹的垂直“half-and-a-half”综合征;(3)表现为双眼向上凝视麻痹及病变侧单眼下转受限的垂直“one-and-a-half”综合征;(4) 表现为双眼均不能上视或下视的垂直“one-and-a-one”综合征。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表现为双眼垂直上视麻痹的单侧中脑-间脑结合 区梗死的临床病例。
  • 张缨, 吴百华, 施苗, 赖关淑媛, 张欢, 于澎, 董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25-11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yelin-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MOGA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研究认为,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MOG-IgG)可能是它的致病性抗体,MOGAD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的独立疾病谱。MOGA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尚不清晰,随病情变化而记录的影像学改变的报道也很少,故我们报道1例MOGAD患者,该患者以视神经炎起病,随后出现脑干脑炎症状,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激素敏感,本案例主要记录从患者发病到症状明显好转过程中病灶在影像学上的演变。
  • 徐美慧, 马驰, 孟红梅, 王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27-112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 virus-7,HHV-7)是1990年被Frankel等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双链DNA 嗜淋巴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原发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无症状或出现轻微及非特异性症状, 给予抗病毒或对症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成人HHV-7型相关脑炎罕见,特别是免疫功能正常的HHV-7型相关脑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 学特点及发病机制仍有待研究。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HHV-7型相关脑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 黄霜丽, 杨雪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29-113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是一种特发性、节段性、非炎症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血管疾病,可累及全身 各处的中、小动脉,如肾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还可累及冠状动脉等其他内脏动脉,其中以肾动脉最为常见,其次为脑动 脉。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双侧颈动脉FMD致脑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 刘心昕, 卢军, 黄益麒, 郭淑萍, 卢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31-11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以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生同时伴血清单克隆lgM增高为特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罕见,所致的周 围神经损害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CIDP)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对该病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进行讨论。
  • 综述
  • 曾名望,钟瑞蓬,蓝青海,王钰菲,张文福,杨超综述,梁伟东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33-11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编码RNAs (non-coding RNAs,ncRNAs)是指基因组转录产生的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是一类内源性表达的RNA分子,主要包括miRNA、lncRNA、circRNA、piRNA等,在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得脑血流减少或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神经功能受损或丧失的一类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然而常常因为治疗时间窗过短,使得脑卒中的临床治愈水平受到限制。同时,血流再通后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会加重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深入研究IS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病理生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非编码RNAs通过多种途径,如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等在IS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非编码RNAs在IS的具体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IS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张怡综述,何小刚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37-113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颅内动脉血流中断,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我国IS发病率为145/10万,且仍处于上升阶段。伤残调整寿命年为1148/10万,远高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严重影响国民健康与生活。IS可控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目前针对IS治疗主要集中在改善脑血液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他汀、神经保护及控制危险因素等方面,大部分患者的远期预后较差。 人体胃肠道由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肠道菌群组成,通常以细菌为主,绝大多数属于拟杆菌门或厚壁菌门。这些肠道菌群参与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维持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一旦发生病理改变,这种肠道菌群失调(gut microbiota dysbiosis,GMD)就会通过多种机制传递信号至大脑,一方面对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IS危险因素产生恶性影响;另一方面直接参与IS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基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调节GMD,以期为IS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作为IS治疗新靶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 赵恩龙综述,第五永长,王亚丽,周源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40-114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退行性脑部疾病,个体大脑中参与学习、记忆和日常生活等机体基本功能的神经元随着疾病的演变渐进性受损或被破坏,最终可诱发肺部感染或器官衰竭而危及性命。据统计,现阶段AD患者人均年耗经济成本达25213美元,预计2050年全球痴呆症患者年耗经济费用累计将高达9.12万亿美元。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AD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巨额成本的消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旨在阐明AD连续谱演进过程中的确切机制,为研发预防或治疗AD的药物提供参考。
  • 杨春丽,李宗树,王明宇,张亮综述,孙宏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12): 1144-11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灌注减少的一类可逆性疾病,需要迅速做出诊断和治疗。若未及时治疗,短时间内即可发生严重残疾甚至死亡。如今缺血性卒中已进入到血管内再灌注治疗时代,但仍受时间窗限制。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评估缺血组织筛选出适合再灌注治疗的超时间窗患者,推动了卒中血管内治疗的诊疗决策。但多模式磁共振的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尚未达成共识,笔者通过复习文献对多模式磁共振在筛选超时间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应用价值做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