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28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王丹,赵承军,陈桂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00-10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衍生物NIM811对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引起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的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小鼠HT22培养细胞制备缺氧/复氧细胞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Na2S2O4组、Na2S2O4+NIM811组、NIM811组。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JC-1试剂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用钙离子指示剂Rhod-2 AM观察线粒体内钙离子水平、DCFH-DA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与Na2S2O4组比较,给予NIM811处理后:(1)细胞活性增高38%(P<0.01);(2)细胞凋亡减少27%(P<0.01);(3)线粒体膜电位上升(P<0.01);(4)线粒体内钙离子水平下降(P<0.01);(5)活性氧(ROS)水平降低(P<0.01)。结论 NIM811对Na2S2O4引起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NIM811维持线粒体动态平衡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NIM811对未来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潜力。
  • 李一青,鞠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04-10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并描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和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参数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CI患者和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VM患者,分析并比较其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参数特点。结果 PCI患者和VM患者相比,扫视试验、视跟踪试验、视动试验、凝视诱发性眼震、自发眼震试验异常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有显著差异,位置性眼震出现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于多种体位诱发出多种方向的眼震成分,持续时间多超过60 s。结论 PCI患者的视动系统检查、自发性眼震异常率明显高于VM组,位置性眼震异常率无明显差异;视频眼震电图可能有助于两个疾病的鉴别。
  • 贾培飞,赵东,庞群,董宇峰,刘启,吴丽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08-1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脑梗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017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后943人进入分析研究,其中初发脑梗死620例,复发脑梗死323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对复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型脑梗死(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与脑梗死的复发相关,计算OR值分别为2.481、1.486、1.652、2.402,P值均<0.05。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高于初发型脑梗死,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复发性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 郭蓉,殷丽丽,张思艺,李向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11-11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隐源性缺血性卒中和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的右向左分流阳性率及分流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二者之间右向左分流的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入组48例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例先兆性偏头痛患者、33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使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诊断右向左分流,并根据分流量进行分级,对3组的右向左分流阳性率和不同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先兆性偏头痛组(57.1%,24/42)和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组(60.4%,29/48)的右向左分流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0.3%,10/33)(P=0.02,P=0.008),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右向左分流大量分流阳性率(29.2%,14/4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1%,3/33)(P=0.029)。结论 隐源性缺血性卒中和先兆性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明显相关,尤其是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右向左分流的大量分流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鲍婕妤,赵建华,刘娜,张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15-1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不同部位MCAO的脑梗死发病机制及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MCAO急性脑梗死患者159例,根据闭塞部位分为近端MCAO组和远端MCAO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不同部位MCAO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近端MCAO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高于远端MCAO组(P<0.05),房颤比例明显低于远端MCAO组(P<0.01);近端MCAO组病因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高于远端MCAO组(P<0.01);远端MCAO组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及出血转化(HT)比例高于近端MCAO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MCA闭塞部位不同、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是梗死后出现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近端MCAO脑梗死病因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多见,远端MCAO脑梗死病因以心源性栓塞多见,远端MCAO梗死灶累及基底节者易出现出血转化,可能和继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
  • 张晋源,马薇,崔海鸥,靳凯辉,王福霞,成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19-1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颈部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2例本院神经内科于2017年6月-2021年6月诊断颈部动脉夹层的患者,评价超微血管成像与CTA/MRA+DSA检查方法在诊断颈部动脉夹层是否具有一致性,并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的准确性、敏感性。结果 42例颈部动脉夹层患者中颈动脉二维超声、超微血管成像、CTA/MRA+DSA的检出率分别是42.8%(18例)、90.4%(38例)、92.6%(39例)。DSA线样征最多见,19例,占48.7%,常规超声及超微血管成像均以壁内血肿最多见。超微血管成像检出颈部动脉夹层与CTA/MRA联合DSA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340,P=0.056);超微血管成像检出颈部动脉夹层明显优于颈动脉二维超声(Kappa=5.895,P=0.015);超微血管成像诊断颈部动脉夹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提示超微血管成像诊断颈部动脉夹层有极高的准确率。结论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各型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陆强彬,柏燕燕,缪江芳,张慧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23-1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脑梗死急性期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143例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依据MRI检查及CSVD总负荷评分量表计算患者的CSVD总负荷评分(总分0~4分)。根据急性期病情有无进展,将患者分为两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on-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NPCI)和进展性脑梗死组(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及CSVD各分项及总负荷评分间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等指标与LAA型脑梗死急性期进展的关系。结果 PCI组与NPCI组间CSVD总负荷评分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组吸烟史、糖尿病史、基线舒张压、空腹血糖、血管源性腔隙、中重度脑白质病变(WMH)、脑微出血(CMBs)及CSVD总负荷评分均高于NPCI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NPC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中重度WMH以及CSVD总负荷评分是LAA型脑梗死急性期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AA型脑梗死患者CSVD总负荷严重程度与急性期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 陈歌迪,陶中海,伏兵,谭玉,聂红霞,周芳,张照婷,于善花,曾庆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27-13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2(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 2,CLEC-2)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首次发病住院的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梗死组,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及头部MRA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并设10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当天采集静脉血进行CLEC-2检测,统计分析各组间CLEC-2水平。结果 梗死组血浆CLEC-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急性脑梗死轻、中、重亚组CLEC-2水平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CLEC-2浓度(OR=1.034,95%CI 1.020~1.048,P<0.001)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LEC-2预测脑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812~0.912,P<0.001);最佳截断值为266.40 pg/ml,预测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0.3%,特异度为80.9%。结论 CLEC-2水平升高能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是脑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动脉狭窄有一定价值。
  • 李万春,孟晏莉,单志愿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31-1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脑白质病变(WML)表现与脑微出血(CMB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9例L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MBs病情程度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n=20)、轻度组(n=60)、中度组(n=37)及重度组(n=12)。比较不同分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分析CMBs与脑白质病变量表评分(WMLs)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LI患者WML和CMBs合并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不同CMBs病情程度患者年龄和高血压合并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MBs病情程度患者血清HDL-C、LDL-C、hs-CRP、Hcy、C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HDL-C、Hcy及CIMT是影响LI患者WML与CMBs合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I患者WML严重程度与CMBs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年龄增长、高血压史、低水平HDL-C、高水平Hcy及CIMT增加是影响LI患者WML与CMBs合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群,胡深,樊静雯,王大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35-1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由于缺乏连续动脉内操作的方法,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旨在探究通过单一鞘管通路对大鼠尾动脉进行重复介入操作的方法。方法 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50~700 g)6只,全身麻醉后显露尾动脉,以显微剪将血管做“鱼嘴形”切口后,通过导丝指引18G鞘管建立尾动脉介入通道;通道建立完成后,经尾动脉鞘管通路分别行大鼠全脑血管造影以及球囊、支架导管主动脉扩张术,检测尾动脉置鞘法作为介入通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 大鼠尾动脉直径约(1.19±0.14) mm,导丝指引下顺利植入18G鞘管;与颈动脉(24.50±4.51) min及股动脉(18.17±3.43) min置鞘时间相比,尾动脉置鞘时间明显减少(11.00±1.90 min,P<0.01)。经尾动脉鞘管通道成功完成大动脉及全脑血管造影;球囊导管以及支架导管可顺利通过鞘管通道并在主动脉释放,释放完成后可顺利退出鞘管;每只大鼠尾动脉可供完成多次置鞘操作,且单一鞘管通道建立后可重复进行血管造影及介入操作。结论 经尾动脉介入通道建立法适用于大鼠血管内造影、治疗以及构建动物模型。这种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大鼠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应用范围。
  • 杨谦,第五永长,王威,刘奇,周源,华小兰,程妍,丁鸿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39-1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J)用于筛查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CI)人群的适用性和最佳分界值。方法 以西咸城区50岁以上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咸城区中1195名社区老年人。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检测,参照MCI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和MCI组,再次进行MoCA-BJ测试。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分组,分别绘制各组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最大约登指数所对应的MoCA-BJ截断值。结果 MMSE和MoCA-BJ评分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91,P<0.001;各组MoCA-BJ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9(文盲)、21(小学)、25(初中及以上)。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86,P<0.001,一致性较好。结论 MoCA-BJ能有效应用于本地区的MCI人群筛查。
  • 卢万俊,彭剑,徐春富,韩长鸣,高峰,沈洁玲,竺峰,景国亮,孙成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43-1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ascular sign,HVS)变化规律及对脑梗死预测作用。方法 纳入2016年7月-2021年8月在住院并首次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其分为非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根据随访过程中脑梗死是否复发,将脑梗死组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FVHs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及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HVS征象及FVH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复发患者基线FVHs评分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FVHs(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s评分与首次发生脑梗死存在显著独立正相关(OR=2.499;95%CI 1.481~4.218;P=0.001),而FVHs评分与脑梗死复发不存在显著独立相关(OR=1.356;95%CI 0.922~1.994;P=0.112);(3)ROC曲线分析,FVHs评分≥4分时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发生脑梗死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敏感性73.3%,特异性66.2%,曲线下面积(AUC)0.669(95%CI 0.476~0.861;P=0.041)。结论 对于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患者,HVS可能变化规律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一旦出现HVS征象则提示脑血流向失代偿进展,极易发生脑梗死,FHVs评分对于脑梗死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任雅芳,付胜奇,禹萌,刘冰,刘海涛,张洪涛,张淑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47-14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重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致病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与脑血管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ntracranial arterial dolichoectasia,IADE)是指颅内动脉延长、扩张以及迂曲,根据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分为颈内动脉延长扩张症和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现报道2例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病程进展,讨论IADE的病因、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合并症及治疗。
  • 姜一,王诺,吴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50-1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自身免疫导致的特殊类型的胰腺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可表现为上腹痛、腹泻、和梗阻性黄疸等慢性胰腺炎的症状,也可以血糖升高、或其他胰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尤其是以胰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的AIP患者,若无AIP典型的腹痛和黄疸表现,未行胰腺的影像学检查,则易漏诊。本例患者以脑炎为首发症状,伴有炎症指标、血糖及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本文描述其治疗过程中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变化,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及总结,以期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
  • 高煜,王向波,高雪,朱世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54-1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ernicke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WE)是硫胺素(thiamine),即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急性代谢性脑病。WE以精神意识障碍、眼肌麻痹和共济失调“三联征”为典型临床表现,但临床上“三联征”均出现的患者仅占16%,多数患者只表现其中一种或两种,19%的患者不具备其中的任何症状,而以罕见不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尤其在非酒精性WE的病程早期阶段。这表明对WE的罕见临床表现认识不足,仅根据经典症状判断,很容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诊断和治疗延误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腹部手术后出现的WE,患者除了典型“三联征”外,还出现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听力下降、癫痫发作。并结合文献对WE罕见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认识和诊断WE提供帮助。
  • 付佩彩,李志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58-1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同时影响上、下运动神经元,并导致进 行性肌肉萎缩和无力。AL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实体,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程度在ALS中可变,其中进行性肌萎缩 (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以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主要特征。由于缺乏特定的生物学标记物,目前ALS诊断依赖典型的 临床表现以及特征性的电生理改变,并需排除其他疾病。Mulder等早在1959年首次报道ALS患者中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低频递减现象,提示在ALS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受累的可能。目前 尚无早期NMJ受累,以RNS低频递减为主要电生理异常表现,误诊为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ALS患者详细病例报道。现 将我院1例早期误诊为MG的PMA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ALS早期识别。
  • 侯赛赛,李燕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60-1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and 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的脑小血管疾病,由人类19号染色体短臂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主要的 临床特征包括有先兆的偏头痛、脑卒中、情感障碍和认知功能减退。目前临床报道在CADASIL患者中已检测到300多个Notch3突变。 诊断和治疗本病的难点在于不同种族及地域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基因突变类型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发现1例存在 脑血管危险因素但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脑梗死患者,对其及家属进行核磁共振、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用药及判 断患者愈后,对存在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具有特殊临床症状的脑梗死患者提供系统的诊疗思路。
  • 陈怡,雷晓阳,蒲胤,贺电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63-1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主要包括脑膜炎、类风湿结节和类风湿性脑血管炎(rheumatoid cerebral vasculitis,RCV),以上关节外并发症的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病理活检的开展并不是总能进行, 临床诊断作为最高诊断更为普遍。本文报道1例临床诊断的类风湿性脑血管炎。
  • 陈晓宇,邓建,范彩丽,袁天童,田倩倩,李雪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65-16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皮肤病,发病率约1/6000~1/10000,男性多见,于19世纪80年代首次由Bourneville提出,故又称为“Bourneville”病。该病以严重的皮肤损害、癫痫发作、智力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皮肤、心、肾、脑、肺等,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为:癫痫、智力障碍、面部血管纤维瘤,少数患者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 瘤(SEGA)致梗阻性脑积水,产生相应临床表现。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 TSC合并SEGA并梗阻性脑积水报道如下。
  • 崔子婷,屈康,吴百华,李佳佳,杨蓉,施苗,于澎,董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67-1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急性神经毒性综合征,以各种危险因素引起的神经症状和放射学改变为特征。常见的神经症状包括头痛、意识水平受损、癫痫、视觉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放射学改变表现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源性水肿。PRES是较为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临床认识和磁共振成像的普及,其检出率不断提高,现将1例临床上由高血压诱发PRES的典型病例的特点进行总结。
  • 赵艳飞,刘仕成,韩爽,王丹,姜慧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70-17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Jeavons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在1977年由Jeavons首次描述并命名,因此,又称为Jeavons综合征(Jeavons syndrome,JS),本病少见,常被误诊为抽动症、面肌痉挛等,患者多伴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时才就诊,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目前随着视频脑电图的普及,有关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伴发ESES现象至今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 例Jeavons综合征伴发ESES患儿,提示临床医生及早诊断治疗。
  • 李朝冉,金祺,姜婷,方子冰,孟红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73-17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震颤伴癫痫(familial cortical myoclonic tremor with epilepsy,FCMTE)又称良性成人家族性肌阵挛性癫痫(Benigh adult familial myoclonic epilepsy,BAFME)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多于成年期发病,以震颤、肌阵挛伴或不伴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情绪紧张、光刺激、睡眠不佳可诱发全面强直发作,FCMTE常以震颤为首发症状,肌阵挛多发于震颤前后或与震颤同时发生,而癫痫发作多发生于震颤之后,也可与震颤同时发生,多数呈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但发作频率低,有些患者一生仅发作数次,也可合并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等。我们报道1例无家族史的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伴癫痫的患者,旨在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 综述
  • 白涛,段正昊,徐长虹综述,冯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75-17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卒中单元的广泛开展以及目前诊疗技术的普遍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近7 y内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病因,并且是患者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一项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相关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损失仍在上升。为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恢复缺血组织的再灌注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重点,然而受限于再灌注治疗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大量脑卒中患者由于转运时间延误、最后正常时间(Last Known Well,LKW)未知以及睡眠清醒后发现卒中症状而不能接受急性期的再灌注治疗。 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指患者睡前无明显异常,醒后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25%~30%,由于通常患者在睡眠和苏醒间有数小时的间隔,因而常被从安全治疗窗内除外。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不断深入,将指导临床医生更加合理地筛选WUS患者并给予再灌注治疗,从而更大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总体预后,降低社会负担,故我们对目前WUS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张娟梓,赵远瑜综述,韩江全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78-18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阻塞颅内动脉,从而导致脑缺血、脑组织损伤以及随之而来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惨重的负担。多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其中炎症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在其病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3 (T-cell Ig-mucin-3,Tim-3)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检点分子,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本文就Tim-3在脑梗死后主要炎症细胞中的作用做一简要概述。
  • 聂晨晨,袁洁,凡勇福,阮晓迪综述,苏凯奇,冯晓东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81-18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与致残原因,占所有卒中的75%~8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目前虽作为脑缺血损伤公认且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具有治疗时间窗短、再通率低等弊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早期,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起吞噬碎片作用;随着炎症反应及炎性细胞的进一步释放,其被过度激活,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的发生,引起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加剧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有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脑缺血损伤的炎症反应与M1与M2表型极化有关。目前,关于小胶质细胞表型改变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现有大量研究证实microRNA(miRNA)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表型转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本文将从miRNA调控小胶质细胞激活及表型转化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脑缺血临床治疗开拓新视角。
  • 张冰综述,邹楠楠,吕靖,卢银忠,张光明,李清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84-18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发生在脑梗死后行溶栓或者介入治疗使血流恢复再通,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损伤,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等是其重要的损伤机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神经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后和大动脉手术术中和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何治疗和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作为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交感神经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ICU中。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可以通过减弱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自噬,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将从不同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最新的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李煜超,王燕综述,邹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87-18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大脑供血中断引起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在全球范围内,卒中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因。目前,研究发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了 卒中发生和发展相关生物进程。此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造成卒中后神经损伤的许多信号通路存在联系。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晰。本文探讨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脑卒中后相关病理过程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脑卒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张晴晴综述,温世荣,潘玉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2): 190-19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围手术期罕见但十分严重的并发症,能够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使术后病死率及致残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本综述对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发病率及发病的高峰期、炎症因子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概述,同时总结了围手术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期指导医生术前对患者进行脑梗死危险分层、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防治措施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