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3-31
  

  • 全选
    |
    睡眠专栏
  • 王赞, 崔俐, 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195-1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3月21 日是世界睡眠日,世界各地均会举行大型的睡眠科普活动,2022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目前世界在奥密克戎病毒流行期间,拥有良好睡眠,尤为重要,睡眠与大脑的功能﹑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为此本刊特邀国内睡眠领域专家撰稿,共同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睡眠问题,我们相信,阅读本期睡眠专栏,一定会对您大有裨益。
  • 陈坤, 冯晶, 徐云霞, 赵忠新, 吴惠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196-1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体位对睡眠呼吸暂停(OSA)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体位性OSA(POSA)和非体位性OSA(NPOSA)之间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PSG)参数。方法共403例OSA患者纳入本研究,检查前完成临床资料采集和主观量表评估,包括Epworth思睡量表、Berlin 问卷以及StopBang问卷,记录睡眠实验室中403例患者的PSG参数,比较POSA组与NPOSA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70例受试者(42.2%)符合POSA的诊断标准,POSA患者的颈围和BMI均比NPOASA患者更低(P<0.05);POSA组N1期的睡眠时间显著缩短,但N2期、N3期、REM期睡眠时间更长(P<0.05);POSA组的AHI、微觉醒指数、腿动指数、周期性腿动指数均低于NPOSA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此外,NPOSA组清醒期和睡眠期最快心率较POSA更快(P<0.05)。结论POSA组和NPOSA组显示出不同的临床特征,且体位性OSA具有更好的睡眠结构,NPOSA组心脏可能承担更多的风险。
  • 林楠, 高伟芳, 孙鹤阳, 郝红琳, 黄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02-2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脊髓固有性肌阵挛(propriospinal myoclonus,PSM)是罕见运动障碍疾病,分为症状性、特发性和功能性,入睡期PSM是特发性PSM的一个亚型。本研究结合病例和文献总结其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加深对PSM认识。方法研究纳入5例不同类型PSM病例,包括2例入睡期PSM、2例功能性PSM、1例症状性PSM。结果2例入睡期PSM均为慢性病程,常有腹部抽动主诉,与入睡期相关。2例功能性PSM均合并情绪障碍,其中1例发作形式、起源部位多变。电生理检查显示功能性PSM肌阵挛持续时间更长,传导速度更快。此外,入睡期和症状性PSM可出现肌阵挛持续状态。结论不同类型PSM具有各自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临床诊疗上需进行鉴别。
  • 张军, 李根, 王佩, 郭鑫, 马建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06-2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TPRD基因上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1975197和rs4626664与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检索有关rs1975197的4项研究和rs4626664的5项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每项研究的基本信息。Meta分析用于分析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森林图用于直观地评估异质性。如果存在异质性,则采用亚组分析。漏斗图用于直观地评估发表偏倚。结果rs1975197的T等位基因可增加高加索人不宁腿综合征的风险(OR=1.43,95%CI 1.13~1.80)。而在rs4626664的研究中,总体分析和亚组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ta分析显示rs1975197的T等位基因增加了高加索人不宁腿综合征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种族特异性,今后需要开展包括不同种族在内的更多更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来明确PTPRD基因与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性。
  • 叶静怡, 张万英, 江灿, 张涛, 张婷, 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10-21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失眠短程行为治疗(BBTI)对主观性失眠治疗效果及治疗影响因素。方法门诊收集60例符合ICSD3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睡眠数据并进行分组,分为:主观性失眠组(SI组)及非主观性失眠组(NSI组),采集入组患者PSQI、睡前唤醒量表(PSAS)、睡眠信念态度量表(DBAS)、睡眠卫生习惯量表(SHPS)评估患者睡眠的认知、信念及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均予以4 w失眠短程行为治疗,对患者在入组前1 w、治疗后1 w通过PSQI及睡眠日记进行评估。结果在多导睡眠监测客观睡眠数据中,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存在觉醒指数增高(5.10±2.85,3.27±1.52;P<0.05),两组DBAS量表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在DBAS第3因子对睡眠的期望及第4因子药物信念分值更低,即存在更多不合理信念(4.29±1.92,5.27±1.73;P<0.01),(8.04±1.68,9.35±1.87;P<0.01);组内对比发现SI组中入睡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日间功能及PSQI评分在治疗前后对比均存在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对比发现SI组较NSI组,在干预前后SE差值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中发现,主观性失眠组中,干预前后日间功能差值与DBAS第1因子(对睡眠不现实期望)评分负相关(r=0.270,P=0.037);干预前后日间功能差值与PSAS总分负相关(r=0.268,P=0.039);睡眠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值与PSAS生理性激发呈负相关(r=0.288,P=0.042)。结论主观性失眠患者较非主观性患者存在更为突出的夜间高觉醒及更多不合理信念态度。BBTI对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及睡眠感受存在改善。
  • 程岳阳综述, 詹淑琴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15-22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知人类睡眠主要分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on rapideyemovement,NREM)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REM)两种模式,REM睡眠的发现是改变科学届与医学界对沉睡大脑的认识的重要里程碑,经过70多年的探索,人类对REM睡眠的生理特点和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与REM睡眠相关的现象和相关疾病的认识还仍然不足。近年来又有新的关于REM睡眠的研究及认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将就REM睡眠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的相似性提出快眼动睡眠期谱系障碍疾病的概念,以加深读者对REM睡眠及相关疾病的认识。
  • 付聪综述, 于欢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25-22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睡眠及睡眠障碍是众多医学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在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将睡眠作为评估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神经科医生及研究者们逐渐关注到未经治疗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程演变和疾病预后,亦可能涉及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同时部分睡眠疾病也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甚至预示了数年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的发生。
  • 张新雨综述, 张红菊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29-23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脑干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是常见非运动症状之一。EDS是指在白天应该维持清醒的时段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出现难以抑制的困倦欲睡甚至突然入睡,最严重的思睡是睡眠发作,即患者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入睡眠,可在进餐、行走、工作和驾车时突然入睡,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部分PD患者还表现出某些类似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包括猝倒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中插入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据报道1%~31%的PD患者会突然入睡,1%~14%的患者体验过睡眠发作。ED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交通事故等。一项横断面研究使用帕金森病问卷39 (PDQ39)评估198例P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42例发生了EDS。另一研究显示1625例PD患者中有29%发生了EDS,0.8%在开车时打瞌睡,0.5%在开车时发生过不可预测的睡眠发作事件
  • 张亚男, 汤琪, 孙晴晴, 唐铭阳, 李惠敏综述, 王赞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32-2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睡眠是机体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目前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可以快速且准确的识别睡眠的神经电生理现象,如纺锤波、K复合波及慢波睡眠等,已广泛应用于研究睡眠分期及异常睡眠模式,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无法识别特定区域的大脑活动。相比之下,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空间分辨率高且可检测大脑深层活动,已广泛应用于研究睡眠与觉醒,但其时间分辨率较差,只能通过血流及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间接检测神经元活动。因此,目前多采用同步脑电图联合功能磁共振技术(EEGfMRI)灵敏而精确的监测大脑睡眠与觉醒活动。本文就EEGfMRI在睡眠与觉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张丽萍, 程金湘, 任佳封, 赵显超, 张俊综述, 宿长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35-2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第二常见的精神障碍症状,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CID定义为在睡眠环境理想的情况下,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症状,每周至少3个晚上,持续3 m或更长时间,伴有主观上有日间功能或健康造成损害的症状。目前国内外对于CID治疗的指南推荐主要为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受到起效较慢、依从性差和成本较高的限制;药物治疗可能伴有多种副作用,包括耐受性、依赖性及其它全身不良反应等;物理治疗虽然方法多,但疗效不确定,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临床上的常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能够改善症状和长期预后的其他替代治疗策略,以改善CID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不良预后风险。
  • 刘靖文, 尚万余, 张立红综述, 李震中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39-24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可引起包括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失眠、睡眠增多、异态睡眠、不宁腿综合征等在内的多种睡眠障碍,这些睡眠障碍均会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睡眠结构和昼夜节律的异常,这些异常改变主要与脑卒中导致睡眠觉醒网络结构损伤有关。临床与科研工作中通常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这些睡眠障碍。了解脑卒中后睡眠觉醒周期的变化与病变部位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探究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机制,对指导脑卒中及其相关睡眠障碍的精准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脑卒中后睡眠结构和睡眠觉醒周期改变的研究及总结少有报道,本文对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李俊, 陈怀珍, 胡亚飞, 朱四欢, 韩超, 许二赫, 杨文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45-2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依地酸钙钠(EDTA)与小剂量二巯丙磺酸钠(DMPS)在脑型Wilson病中的临床驱铜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2019年2月2021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Wilson病脑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EDTA组(n=39例)和小剂量DMPS组(n=41例)。根据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匹配后两组的驱铜疗效,并观察有无驱铜恶化现象及不良反应。结果PSM后最终纳入EDTA组和小剂量DMPS组患者各35例。EDTA组UWDRS Ⅰ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57.03±21.06) 比 (54.40±20.02),t=7.256,P<0.001],小剂量DMPS组UWDRS Ⅰ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53.49±26.82) 比 (52.37±27.17),t=1.544,P=0.129]。EDTA组与小剂量DMPS组相比,24 h尿铜无明显差异[551.18 (417.77,843.47)比489.20 (389.64,839.47),Z=0.029,P>0.05],驱铜恶化现象有统计学差异(0比17.14%,P=0.025),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EDTA与小剂量DMPS在脑型WD患者中驱铜均有效,但EDTA组症状改善优于小剂量DMPS组,驱铜恶化几率少,不良反应少,可作为脑型WD患者的一种驱铜治疗方式。
  • 蔡桂兰, 乔杉杉, 田园如画, 张拥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50-2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例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有起病方式各异,部分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近端为著的肢体无力及吞咽困难,血肌酸激酶均显著升高,血清中抗SRP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也可合并部分神经源性损害表现。部分合并心肌酶及转氨酶的升高。肌肉活检表现为骨骼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和再生。肥大、萎缩肌纤维可累及两型。炎性细胞可以出现,以巨噬细胞为主,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型抗原(MHCI)染色弥漫性阳性或弱阳性表达,膜攻击复合物(C5b9)染色可见坏死肌纤维补体沉积。结论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是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依靠血液中抗SRP抗体检测及肌肉的病理进行诊断。如果能早期明确,给予早期足量和长期有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能改善预后。
  • 乔保俊, 王敏, 周树虎, 褚旭, 吴昭英, 郝延磊, 王玉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51-2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快速进展的四肢肌无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周围神经病。现有研究表明,GBS患者在临床表现、疾病严重性、电生理分型以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一部分患者症状轻微而无需治疗,另一部分患者虽经过积极治疗仍然病情持续进展;尽管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GBS的治疗有明确疗效,但仍有约5%的GBS患者死亡,约10%的患者在发病12 m后无法独立行走。因此,寻找早期预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显得至关重要。既往研究表明,年龄、前驱感染史、发病时肢体肌力及进展速度、有无面部及球部肌肉受累、有无机械通气等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但这些因素多为临床过程观察指标,受临床医生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近年的研究发现,临床检验指标中脑脊液蛋白水平和血浆钠离子、白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等水平与GBS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另有研究发现部分GBS患者在治疗前存在轻度肝功能损害,IVIg治疗后的GBS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临床症状越严重且预后越差。治疗前血浆白蛋白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对GBS患者疾病严重性及预后是否有预测价值,目前尚无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前肝功能指标能否作为早期预测GB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 黄琳, 沙瑞娟, 葛剑青, 余传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55-2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性反应伴脑桥周围血管异常强化症(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CLIPPERS)临床表现、影像及诊疗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LIPPER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及诊疗经过。结果1例头颅MRI示脑干、基底节区、小脑等部位多发长T1、稍长T2病灶,DWI为稍高或等信号,1例头颅MRI示脑干、两侧小脑半球片状长T1稍长T2信号,DWI右侧病灶低信号,左侧稍高信号,两例增强扫描提示病灶呈典型的“胡椒粉”样点状及曲线状强化,头颅MRA或头颈部CTA检查均无异常。2例患者初次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及影像学均明显好转,1例后长期口服激素维持仍然有病情复发,第二次使用激素冲击后,长期口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第三次复诊住院,仅口服硫唑嘌呤,目前症状及影像学明显好转,另外1例出院1 m后因肺部感染去世。结论CLIPPERS综合征在MRI上有典型部位和影像学表现,使用激素治疗有效也提示CLIPPERS综合征可能。CLIPPERS综合征可能是一种异质性病因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 傅增辉, 林再红, 金艳, 姜岩, 刘晶, 于绘丽, 张广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56-2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ox5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急性发作期的复发缓解型MS患者20例为MS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Sox5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体外培养并给予白细胞介素6(IL6)(25 ng/ml)刺激7 d诱导Th17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基Sox5和IL17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离Th17细胞,RTPCR检测辅助性T细胞17(Th17)Sox5和RORγt mRNA表达。结果急性期MS患者血清中Sox5水平高于治疗后,且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健康对照者CD4+T细胞培养基给予IL6刺激并不能增加Sox5、IL17A和Th17细胞水平(均P>0.05),而在急性期MS患者中Sox5、IL17A和Th17细胞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健康对照者CD4+T细胞培养给予IL6刺激并不能增加Th17细胞Sox5和RORγt mRNA表达(均P>0.05),而在急性期MS患者中Th17细胞Sox5和RORγt mRNA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转录因子Sox5在MS患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转录因子RORγt和Th17细胞分化作用相关。
  • 吴运景, 钱拉拉, 厉优优, 郑靖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60-2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偏瘫侧电针疗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于治疗前、治疗8 w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对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w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组内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P<0.01)、(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痉挛分级、FMA评分、M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痉挛症状,同时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
  • 郝雨雁, 杨琍, 肖哲曼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63-26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的痛觉阈值、电流感觉阈值以及痛觉耐受阈值,以明确其感觉敏感性。方法收集自2019年9月-2021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7例偏头痛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在偏头痛发作间期通过Von Frey纤维丝测量双侧三叉神经第一支及正中神经的痛觉阈值(PPT),通过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记录双侧三叉神经第一支和正中神经的电流感觉阈值(CPT)及双侧正中神经的痛觉耐受阈值(PTT)。结果我们的研究并未发现PPT及CPT与健康对照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PTT值有明显的下降。结论发作间期痛觉耐受阈值的下降可能与中枢敏化有关,这可能是由异常Aδ纤维及C纤维感觉的输入导致的。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夏俊阳, 刘培培, 靳航, 曹杰, 宋晓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67-2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属于丘脑旁正中动脉的一种先天变异,国内曾报道过伴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 Origin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TP)的AOP梗死,在这里我们报道1例伴双侧FTP的AOP梗死。
  • 齐爽, 宋康佳, 张付良, 曲瑒, 靳航, 郭珍妮, 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69-27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OG抗体相关疾病(MOG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MOGAD)是一种主要由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引发的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导致视力丧失和瘫痪。Jurynczyk等指出,有MOG抗体的患者常常有少于3个不明确的病灶,大多位于脑干或小脑脚,且常与第四脑室相邻,顶叶的病变很少被发现。在此我们报告1例仅在右侧顶叶有一个孤立病灶的MOGAD。
  • 杨嘉欣, 韩宇娟, 杨苗苗, 胡健, 曹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71-27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产生过多的自身核酸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侵犯机体各个组织器官,诱发炎症反应和损伤。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改变缺乏特异性。本文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双侧白质、基底神经节、丘脑、脑干及脊髓的罕见病例。
  • 综述
  • 王静, 闫晓旭, 隆佩钰, 赵康旭综述, 焦卓敏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74-27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占全球人口的很大比例,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下降使他们更容易发生痴呆、跌倒、残疾、死亡等不良事件。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认知和步态不是孤立的事件,步态速度(以下均简称“步速”)降低的同时出现认知能力下降可能预示着早期痴呆。 为了进一步对包含运动特征的认知风险进行评估,Verghese等提出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otoric cognitive risk syndrome,MCR),MCR以步速缓慢和认知抱怨为特征,可预测痴呆的风险。部分学者对MCR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大脑区域的研究进一步从病理生理方面解释MCR,并为降低MCR风险提供预防策略。MCR评估的简单性,使其成为一个快速有效廉价的筛查工具,不仅可以预测痴呆的风险,还可预测跌倒、残疾、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 巩小蕾综述, 吉维忠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77-28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间歇性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是指机体周期性交替暴露于低氧和常氧环境,常发生于高原旅居、高空作业等场景,并且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主要病理表现。IH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难点,IH暴露可能使得机体的学习及记忆功能显著下降并诱发阿兹海默症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是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关键,因此,IH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有极大关联。近几十年来,关于IH诱导突触可塑性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表明,IH诱导突触可塑性损伤可能涉及许多复杂机制,主要包括部分关键调控因子表达的改变(如低氧诱导因子1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氧化应激、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及内质网应激等因素。本文对IH诱导的突触可塑性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IH损伤突触可塑性的机制进行系统综述,希望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尚天玲, 沈延鑫, 马博, 王咏纯, 李明希, 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 282-2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但容易忽视的一类并发症,是近1/3卒中患者面临的主要负担。近些年,有关炎症与PSCI的关系开始被临床医生关注,有研究发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一种成本低且易于测量的指标,与PSCI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作为新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为PSCI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