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4-3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陈萌,梁秀军,王江南,马凯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292-2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胱抑素C(Cys C)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AQP4、MMP-2和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变化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Cys C低、中、高浓度组。采用改良线拴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脑组织EB含量,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程度。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的形态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水AQP4表达,免疫组化法进行MMP-2光密度值检测。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Cys C低、中浓度组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毛细血管张开数量增多;AQP4蛋白表达降低,MMP-2表达的OD值也显著减少。而Cys C高浓度组血脑屏障损伤严重;AQP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MMP-2蛋白表达OD值也明显增大。结论 Cys C在一定浓度下干预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AQP4蛋白表达降低及MMP-2表达OD值减少有一定的关系。
  • 李大军,金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297-3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C)、尿酸(UA)、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与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1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2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完成头部MRA或/和CTA及常规生化检查。根据颅内大血管近端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36例)、轻度狭窄组(43例)及中重度狭窄组(45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Cys-C、UA、T细胞亚群差异,并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评估血清Cys-C、UA、T细胞亚群对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结果 血清Cys-C、UA水平及CD4+T细胞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与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均呈正相关;血清CD8+T细胞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与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Cys-C、UA、CD4+T细胞升高及CD8+T细胞降低为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且随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清CysC、UA、CD4+T细胞升高,CD8+T细胞降低。
  • 孟宪宇,路来金,陈焕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02-3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寻找周围神经感觉和运动束之间的特异蛋白,为周围神经功能束的鉴别提供标志蛋白。方法 分别对Wistar大鼠股 神经运动支和隐神经正常状态、在Sunderland V损伤后8 h和8 d时间点取材,断端远侧各切取5 mm样本,6种样本共18组分离提取蛋 白,纯化及定量后应用差异凝胶电泳技术(DIGE)荧光标记蛋白质,凝胶图像扫描,用图像分析软件(DeCyder)比较分析并识别各组 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选择表达差异大于1.5倍的蛋白点,制备胶上切割、酶切、点靶,MALDI-TOF-Pro质谱仪进行PMF图谱分析 鉴定,应用Rt-PCR技术分析验证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结果 Annexin V、NF-L、Tec、Serpina3n、PRDX-2、TPM1等6个蛋白点被 确切地鉴定。Annexin V在股神经运动支/隐神经的比值是-1.94倍,匹配良好,蛋白稳定出现在所有胶中,P(0.00068)<0.05,具 有统计学意义;在Sunderland V损伤后8 h的股神经运动支/隐神经的比值是-2.07倍,匹配良好,蛋白稳定出现在所有胶中,P (0.005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Sunderland V损伤后8 h的股神经运动支/隐神经的比值是-2.20倍,匹配良好,蛋白稳定出 现在所有胶中,P(0.006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周围神经感觉束和运动束之间的比较蛋白质组学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Annexin V可作为鉴别周围神经感觉和运动束的高差异标记蛋白。
  • 康梅娟,温昌明,张保朝,孙军,刘义锋,张东焕,黄芳,赵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06-3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微小RNA-493(microRNA-493,miR-493)表达水平及其与溶栓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7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治疗后3 d、7 d血清miR-493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比较研究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治疗前血清血管生长因子、炎性因子及miR-493水平,分析血清miR-493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血管生长因子、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及与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3 d、7 d血清miR-49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血清miR-493水平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7 d血清miR-493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治疗前、治疗后3 d、7 d血清miR-493预测ACI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为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851、0.879,其中治疗后7 d血清miR-493预测的AUC最大,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68%、88.24%。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miR-49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与患者溶栓后预后有关,在辅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 段正昊,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10-31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和健康人间的差异,并分析NLR在鉴别诊断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1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初诊MS患者和NMOSD患者,并收集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计算NLR。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LR在MS、NMOSD和健康对照间存在明显差异。NLR在MS和NMOSD鉴别中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P<0.001,95%CI 0.685~0.907)。结论 MS患者NL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低于NMOSD患者。NLR可用于MS和NMOSD的鉴别。
  • 解晓霞,姚震,何旭,杨正宁,陈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13-3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Ⅳ(APACHE Ⅳ评分)对IS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一项全国性多中心队列研究(eICU数据库)的个体患者数据(n=200859),最终确定首要诊断为IS的患者(n=1934)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结果是医院死亡率(HM)。为了评估APACHE Ⅳ评分与医院死亡率的关系,采用二分类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S患者HM的独立预测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 APACHE Ⅳ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幸存组与非幸存组APACHE Ⅳ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Ⅳ评分为IS患者HM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 Ⅳ评分预测IS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95%CI(0.736~0.804)]。最佳截断值为56.5,敏感度为71.8%,特异度为72.8%。结论 APACHE Ⅳ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王玉兰,魏淑琦,吕敬雷,孟心怡,赵仁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17-32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生LAA型脑梗死患者512例。根据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无CMBs组,统计分析LAA型脑梗死急性期CMBs的检出率、危险因素及其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CMBs总检出率为39.3%;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WMH、颅内动脉或颅内外动脉狭窄共存与CMBs独立相关;CMBs严重程度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WMH、单纯颅内动脉或颅内、外动脉狭窄共存为CMBs独立危险因素;CMBs严重程度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三酰甘油可能是CMBs的保护性因素。
  • 左晨羲,王孟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24-32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比值(MPV/PLT)对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ACI患者,分为NIHSS评分≤5分的轻度组(n=72)以及NIHSS评分>5分的中重度组(n=56),比较两组间入院时各项临床资料的差异。根据出院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mRS 0~3分为预后良好、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中重度组ACI患者的MPV水平、MPV/PLT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ACI患者的MPV水平、MPV/PLT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经ROC曲线分析,MPV水平、MPV/PLT水平对ACI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评估价值,MPV/PLT评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MPV。结论 MPV/PLT对ACI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具有评估价值。
  • 周晓影,付胜奇,张津,任雅芳,宋良,张淑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28-33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导致小脑中脚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10月就诊我院的9例小脑中脚病变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小脑中脚均可见异常信号影,其中:例1: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3 m,头晕、行走不稳10 d,既往有脑桥梗死,诊断为华勒变性;例2:脑桥出血后头晕、行走不稳1 y,诊断为桥脑出血并桥臂华勒变性;例3:头晕、行走不稳1 y,加重3 m,诊断为多系统萎缩;例4:记忆力减退2 m,加重10 d,既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为狼疮性脑病;例5: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丧失3 d,既往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为肾性脑病;例6:左下肢无力4 m,头晕、言语不利2 d,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例7:头晕、行走不稳15 d,HIV阳性,诊断为HIV脑病;例8:双手持物笨拙4 y,不自主抖动2 d,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例9:头晕、行走不稳3 m,既往有霍奇金淋巴瘤病史,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小脑中脚病变病因复杂,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 王倩倩,刘斌,郭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33-33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治疗14 d。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14 d时分别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期检测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及CRP水平差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 金丽霞,刘丹,张广炜,冯佳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36-33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RP11-147L13.8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在我科住院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中LncRNA RP11-147L13.8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中LncRNA RP11-147L13.8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LncRNA RP11-147L13.8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并且LncRNA RP11-147L13.8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ncRNA RP11-147L13.8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是0.750,临界值为0.40,敏感度为0.66,特异度为0.74。结论 LncRNA RP11-147L13.8在脑梗死中会差异表达,有望成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潜在生物标记物,同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林铃芳,周光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40-3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不同发病机制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AIS患者77例,根据不同发病机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AIS(IAD)组32例,心源性脑栓塞(CE)组45例,给予血管内治疗,分析不同亚型AIS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性别、基线NIHSS及原发病史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AD组多模式联合治疗率、血管成形术使用率、术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率及手术操作时间显著大于CE组(P<0.05);两组最终再通率、24 h NIHSS、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及3个月死亡率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技术对不同发病机制的AIS患者疗效相当,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 田浩,张昊婕,左靖,万跃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43-3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溶栓后24 h内早期使用低剂量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 性。方法 收集2017年3月-2021年7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患者,筛选符合静脉 溶栓资格且发病时间≤4.5 h的患者,根据溶栓后早期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消除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对比分析两组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率、治疗效果和出血风险。结果 入院后第一天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 于对照组(P<0.05)。NHISS评分两组在治疗后1 d及第7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90 d后mR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其中预后较好的患者(mRS 0~1)的比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留有严重残疾患者(mRS≥4分)的比例,实验组明显低 于对照组。两组均无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溶栓后早期使用小剂量替罗非班不仅安全,而且能减少早期神 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 李铿,何虎鹏,潘卫民,徐斐斐,谢璐璐,王天成,刘亚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47-3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农村地区癫痫患者共患焦虑、抑郁的患病率,探讨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农村地区388例癫痫患者进行评估。对可能造成癫痫患者共患焦虑、抑郁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388例农村癫痫患者中有198例(51.03%)共患焦虑,159例(40.98%)共患抑郁,130例(33.51%)共患焦虑伴发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发病年龄、发作频率、治疗费用、依从性是共患焦虑的影响因素;发作频率、治疗费用、依从性是癫痫共患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地区癫痫患者共焦虑、抑郁的患病率较高;受教育程度、发病年龄是癫痫患者共患焦虑的影响因素;发病频率、治疗费用及依从性是共患焦虑抑郁的共同影响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措施。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付佩彩,叶盛,毛志娟,李志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51-3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同时影响上、下运动神经元(LMN、UMN),并导致进行性肌肉萎缩和无力。两种不同的过程可能同时或者相互独立的影响ALS的发生发展:“顺行死亡(dying-forward)”认为在ALS中谷氨酸兴奋毒性介导的运动神经元变性自皮质开始向下顺行性进展;而“逆行死亡(dying-back)”则认为ALS是一种远端轴索变性,并逆行进展至胞体。外周轴突丢失和神经肌肉接头破坏被认为是ALS患者残疾的主要决定因素,是ALS病因级联反应中最早的事件之一。近期小样本研究提示ALS患者臂丛MR可见C5、C6和C7神经根T2高信号和体积改变,进一步支持周围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ALS病理级联系统,而既往当臂丛/腰骶丛MR显示神经根弥漫性增厚和T2信号强度增加时,这些异常往往被认为支持炎性神经病(如CIDP、MMN)的诊断。因此,认识ALS患者中臂丛神经受累的现象,对于进一步加深对ALS不同临床表型的认识以及探讨可能的炎症免疫机制在ALS的进程中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帮助。现报道3例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的ALS患者,臂丛MRI可见类似于炎性神经病的变化,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ALS中臂丛受累的识别与诊断。
  • 王迪,陈秋惠,张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54-35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纵向延伸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及视神经炎为主要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及NMO特异性标志物-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AQP4-IgG)的发现,除经典NMO外,一组更为多样的临床表型,即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逐渐被临床所认识,受累部位还包括较NMO更局限(如仅表现为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或复发性视神经炎)及与器官或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相关的视神经炎或长节段的脊髓炎,也包括伴有症状或无症状性脑内病灶的不典型病例。2015年国际视神经脊髓炎诊断小组(IPND)提出NMOSD的6组核心临床症候,包括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延髓极后区综合征、急性脑干综合征、急性间脑综合征和大脑综合征。而这一类仅有大脑或脑干症状而缺乏视神经炎及脊髓炎表现的患者在临床上往往易被误诊或漏诊。极后区综合征(APS)作为NMOSD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特征,临床上常表现为顽固性呃逆、恶心、呕吐(intractable hiccup and nausea,IHN),可在NMOSD病程早期出现,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且常被忽视而延误诊治。本文报道2例以IHN首发的NMOSD。
  • 宋良,付胜奇,赵萌,杜家琇,张淑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57-35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型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复杂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NF1肿瘤抑制基因的种系突变相关。NF1 属于一类称为RASopathies的先天性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组由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MAPK)通路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病。 通常,NF1患者会出现皮肤病表现、神经系统及骨骼系统的异常。脑血管病是 NF1 的一种罕见表现,常常表现为狭窄/闭塞性疾病、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或烟雾综合征等。目前,由NF1引起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动脉瘤的报告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NF1导致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报道如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杨波,杨旭,李盈洁,王卢,章鑫,张静,成旭东,张琦,余能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60-36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有超过50%的脑炎患者未能明确病因,直到近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这些不明原因脑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抗突触或神经元表面抗原的抗体被相继被报道,这类脑炎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其中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ethyI-D-aspartate,NMDA)受体脑炎发病率最高,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癫痫、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是其常见临床表现,但以复视、感觉性共济失调为表现的抗NMDA受体脑炎较为少见,现将1例以复视与感觉性共济失调为表现的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目前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 沈静,张乐石,张格娟,常明则,南光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62-36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菊-池病,也称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亚急性坏死性区域淋巴结病,最常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病(60%~90%的病例),经常伴有腋窝和/或锁骨上淋巴结受累,受累淋巴结有压痛。全身性淋巴结病很少报道(1%~22%的病例)。以无菌性脑膜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极为罕见,全世界仅报告了42例与KFD相关的无菌性脑膜炎,其中以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KFD仅有5例(包括本病例)。现报道1例如下。
  • 郑庆,郑昭时,黄贤会,刘松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64-36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以不可控制的睡眠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可伴有猝倒、睡眠相关性幻觉、睡眠瘫痪,也可伴有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夜间睡眠障碍。猝倒发作症状复杂多样,容易被忽视和误诊。分享1例以发作性双眼睑无力、头颈颤搐为特点的发作性睡病,同时伴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障(RBD)病例。结合文献总结猝倒发作症状学特点,分析猝倒发作时视频-脑电图-肌电图变化意义,并探讨发作性睡病合并RBD可能的机制。
  • 刘伟,刘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67-3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旺综合征(MoS)是一种男性多见的罕见的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1890年,法国内科医生奥古斯汀·玛丽·莫文(Augustin Marie Morvan)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MoS的特征是由于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抗体导致的中枢、自主和周围神经高兴奋性。我们在此报道1例在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以前胸、腹部瘙痒,四肢肌肉颤搐起病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该症状逐渐恢复。通过本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希望能为该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综述
  • 湛清扬,孔繁一,吕亚男,赵慧怡,黄树明综述,张博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69-37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造成第三位全球人类死亡的原因,多数研究者更关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但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和情绪等方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精力不足、睡眠障碍、兴趣降低、被动、悲观甚至自杀。大约20%的脑卒中幸存者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展为抑郁症,并且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在10 y内死亡的可能性是脑卒中后无抑郁的3.4倍。所有脑卒中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7%,大量文献主要集中讨论脑缺血后抑郁的机制,其发病机制近几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鉴于此,了解PSD的发病机制十分必要,可为临床PSD的防治提供参考。
  • 刘燕燕综述,宋秀娟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72-37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是胚胎时期房间隔的继发隔与原发隔未完全融合的生理性通道,在胚胎时期,来自脐静脉的氧和血通过此通道为胎儿供氧。孩子出生后,随着呼吸系统的使用,卵圆孔逐渐闭合。若未闭合则为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很常见,但并非所有的PFO都是致病性的。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是指病因难以确定的一种卒中分型,多项研究都已证明,PFO与CS息息相关,但确定哪些形态的PFO和临床情况会增加卒中的风险还未可知,因此,识别高危PFO人群,并对高危PFO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反常栓塞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评分是一项判断CS归因于PFO程度的指标,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它包括年龄、皮质卒中,以及不存在以下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既往卒中或TIA病史,总分为10分,其中患有皮质卒中且没有血管危险因素的年轻患者的评分最高。但该评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年龄因素占用比例过高,未将PFO解剖状态、代谢及血栓因素纳入其中,未考虑患者发病前的状态如是否行类似Valsalva动作等。
  • 陈超兰综述,李楠楠,彭蓉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75-37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患病率仅此于阿尔茨海默病。PD患病人群数目庞大,其持续进展的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包括药物相关剂末现象、药效减退、异动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最终预后较差。此外,PD患者的医疗及照护需求将会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负担。肌少症(Sarcopenia,以下简称减少症)是近年引起学界及临床医生关注的以肌肉质量及肌肉功能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老年综合征疾病。肌少症与老年人群跌倒、生活质量、住院次数及时长、死亡等因素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PD合并肌少症的发病率高于健康老年人群,并且合并肌少症的PD患者其运动症状更重。因此,改善肌少症症状甚至预防肌少症的发生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PD的运动症状,改善PD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将从PD概述、肌少症概述、PD合并肌少症的研究现状3个方面进行阐述。
  • 郭璇珠综述,陈丽萍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79-38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Virchow-Robin间隙,是脑部小血管(不包括毛细血管)周围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充满液体的隔间,该管道用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间质液交换以及清除脑内废物。常见于基底节(basal ganglia,BG)、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CSO)、中脑和皮质下白质等区域。正常的PVS直径一般小于2 mm,若大于,则称为扩张的PVS(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目前被认为是代谢、遗传、血管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特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改变,以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异常α-突触核蛋白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VS与PD密切相关。本文从PVS与PD相关联系方面进行综述。
  • 李荣姬综述,孙美珍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4): 382-3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癫痫发作的不可预测性给癫痫患者及家属带来了难以负担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发现癫痫发作有一定的生物节律,不同部位癫痫、不同类型癫痫在不同状态、不同时段的发作频率不同。但关于癫痫发作规律的机制非常复杂,许多学者提出多种假说。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从癫痫发作的昼夜分布及可能涉及的机制两方面进行阐述,以便为癫痫发作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