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6-10
  

  • 全选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滕雨明,韩广淞,沙宇惠,吴娟娟,周义钧,冯璐,潘子昂,毛荷娇,徐蔚海,倪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388-3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严重程度及临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资料。结果经临床和影像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4例,其中845例患者24 h内完成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分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不同(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r=0.166,P<0.001)及出院时mRS(r=0.125,P<0.001)呈正相关。二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出院时功能预后不良相关(未经调整OR=1.058,95%CI 1.019~1.099;调整不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6,95%CI 1.014~1.091;调整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2,95%CI 0.984~1.061)。NIHSS评分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功能预后不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功能预后不良敏感性为54.9%,特异性为66.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09。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及急性期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并可能通过此相关性从而影响功能预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不良。
  • 谢鸿阳,赵弘轶,丁玉,夏翠俏,魏微,黄勇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394-39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严重程度及临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经临床和影像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4例,其中845例患者24 h内完成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分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不同(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r=0.166,P< 0.001)及出院时mRS(r=0.125,P< 0.001)呈正相关。二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出院时功能预后不良相关(未经调整OR=1.058,95%CI 1.019~ 1.099;调整不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6,95%CI 1.014~1.091;调整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2,95%CI 0.984~1.061)。NIHSS评分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功能预后不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功能预后不良敏感性为54.9%,特异性为66.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 0.609。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及急性期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并可能通过此相关性从而影响功能预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不良。
  • 王微,曹磊,刘雪云,方传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00-4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软脑膜侧支循环与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36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侧支不良组(0~1分,n=58)及侧支良好组(2~3分,n=78),分析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溶栓后出血及溶栓后90 dmRS评分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侧支循环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侧支良好组相比,侧支不良组的平均年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增高,而溶栓有效率及预后良好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 0.01),而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是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5.503,95%CI 1.828~16.570,P=0.002),侧支循环评分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01(95%CI 0.724~0.865,P< 0.001)。结论 良好的软脑膜侧支循环可以显著提高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改善溶栓预后,侧支循环评分对溶栓预后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 伍嫦珠,陈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05-4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脑梗死导致同侧肢体无力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可能的病生理机制。方法 收集了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导致同侧肢体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检查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在44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共发现8例同侧肢体偏瘫病例(占0.18%),所有患者均为腔隙性脑梗死,4例有既往脑梗死病史,3例在对侧脑区有陈旧软化灶,1例患者DTI提示锥体束未交叉,2例病灶在脑干,2例在半卵圆中心,3例在内囊,1例在壳核,1例在额叶皮质。结论 脑梗死导致同侧肢体无力患者多有既往锥体束损伤史,多为腔隙性病灶,部位多位于同侧锥体束走形区。
  • 牛壮,胡全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09-4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根据是否出血转化分为HT组(41例),对照组(73例),记录入院后一般基础资料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水平并分析引起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统计后两组年龄、性别、房颤病史、Hyc水平、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血清Aβ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尿酸水平、NHISS评分(≥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血尿酸水平、NHISS评分(≥10分)、血清Aβ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HT组中无症状组与症状组之间Aβ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血清Aβ预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90.90%,cutoff值为166.84 ng/ml,灵敏度为:87.8%,特异性为:79.5%。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示血清Aβ水平也具有一定预测出血转化后严重程度的作用。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史、入院后NHISS评分高、尿酸水平升高及血清Aβ水平上升是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β水平升高对H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谢南昌,于晓梦,王晓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14-4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和健康对照小鼠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区域和在不同神经功能评分时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量的差异。方法 按Weaver’s 15分神经功能评分法将EAE小鼠分为0分组、高分组、低分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髓鞘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测定EAE高分组小鼠和健康对照组小鼠皮质、白质、小脑、脑干、脊髓组织的VDR蛋白表达量;根据结果,选择在脊髓组织进一步对健康对照组与EAE各组间进行VDR蛋白表达量的比较。结果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AE 0分组、高分组、低分组小鼠髓鞘结构,对比健康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0分组、低分组髓鞘环形结构存在,高分组髓鞘环形结构消失。在皮质、白质、小脑、脑干、脊髓组织中,EAE组的VDR蛋白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低(皮质P=0.893;白质P=0.767;小脑P=0.225),其中脑干和脊髓的VD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46;P=0.009);在脊髓组织中,EAE 0分组、高分组、低分组VDR蛋白表达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5;P=0.009;P<0.0001);高分组较0分组低(P=0.716),低分组较0分组进一步下降(P=0.003),同时低分组较高分组也呈下降趋势(P=0.013)。结论 EAE小鼠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区域VDR蛋白表达有差异,不同神经功能评分组VDR蛋白表达有差异。
  • 朱俊羽,楚兰,徐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19-42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和早期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就诊于宁波市第一医院的早期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62例和健康对照人群46例,记录一般人口资料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是否存在直立性低血压(OH)、检测血清BDNF、Val66Met基因型,帕金森病患者同时评估病程、HoehnYahr (HY) 分期、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运动评分(UPDRSⅢ)和症状分型(震颤为主型、强直少动型和混合型)。结果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HAMA、HAMD分值和OH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DN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Val66Met基因多态性分布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BDNF水平和HAMA(P=0.014)、HAMD(P=0.013)分值存在负相关性,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各项临床症状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早期帕金森患者即可出现较为显著的非运动症状,血清BNDF水平和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相关,而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可能未在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吴擎,俞鸣,刘红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25-4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Val66Met基因多态性和早期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就诊于宁波市第一医院的早期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62例和健康对照人群46例,记录一般人口资料学、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是否存在直立性低血压(OH)、检测血清BDNF、Val66Met基因型,帕金森病患者同时评估病程、HoehnYahr (HY) 分期、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运动评分(UPDRSⅢ)和症状分型(震颤为主型、强直少动型和混合型)。结果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HAMA、HAMD分值和OH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DN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Val66Met基因多态性分布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BDNF水平和HAMA(P=0.014)、HAMD(P=0.013)分值存在负相关性,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各项临床症状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早期帕金森患者即可出现较为显著的非运动症状,血清BNDF水平和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相关,而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可能未在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葛建亮,刘晓微,曹红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30-43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非酮症性高血糖偏身舞蹈症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6例我院住院的非酮症性高血糖偏身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6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既往有糖尿病史或新发现血糖高,症状均为偏身舞蹈动作,CT表现为舞蹈症状对侧的基底节区片状或条状高密度影,治疗后好转或消失;核磁共振T1像为病灶部位的片状高信号,T2多数则表现为低信号,边界清晰。结论 非酮症性高血糖偏身舞蹈症主要与高血糖有关,影像学常有特征性表现。
  • 张良,蔺华利,陈晨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34-4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估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高原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法,将收集到的高原地区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27),观察组接受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对照组进行伪刺激干预,均治疗2 w,每周5次,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贝克抑郁量表(BDI21)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PSQI、BDI21和GAD7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2 w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BDI21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且观察组PSQI及BDI21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治疗前后在GAD7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能有效改善高原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抑郁水平,但本次试验干预的周期较短,缺少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仍需后续进行长时程、大样本、多指标试验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
  • 李静娜,张斯淼,程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38-44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死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与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07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病例组,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进行检测TSP1、转化生长因子(TGF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三者表达情况,以及不同NIHSS评分下三者表达情况;利用Spearman方法分析TSP1与TGFα、FGF2之间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法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TSP1、TGFα和FGF2对脑梗死的预后情况。结果 病例组TSP1、TGFα、FGF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IHSS评分分组仅TSP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TSP1表达水平与TGFα、FGF2成正相关(P< 0.05);回归分析结果示TSP1、TGFα、FGF2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示三者均可作为脑梗死疾病诊断的潜在指标。结论 病例组TSP1作为血管生成的抑制剂与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作用,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李语桐,段正昊,冯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42-44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是在2016年由Fang等学者提出。GFAP-A临床表现复杂,且可与AQP4-IgG、NMDAR-IgG等多种抗体共存,这类患者临床中常被诊断为重叠综合征。但对于满足时间多发性及空间多发性,且GFAP-IgG阳性的脱髓鞘病患者能否诊断为GFAP-A,目前尚缺乏相应研究。本文报道一例临床表现类似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GFAP-A病例。
  • 吴玉婷,卢茜,谢旭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44-4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al-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因肌萎缩蛋白-1(Atrophin-1,ATN-1)基因中三核苷酸(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48次)致病,临床常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可合并认知障碍、癫痫发作、不自主运动、肌阵挛及精神症状。我们经基因检测确诊了1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朱旗,易娟,吴晓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47-44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病因多样.发病率低,临床误诊率高。CVST是APS的少见表现,APS是脑梗死的少见病因,CVST患者常常伴发静脉源性脑梗,APS引起CVST同时合并动脉性脑梗死的病例罕有报道。现就我院收治的1例以CVST起病的APS合并动脉性脑梗死的病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发病机制,加深临床对相关疾病的认识。
  • 陈圆,陈光辉,李小丽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50-4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类多病因累及颅内静脉系统的疾病,占据所有脑血管疾病的0.5%~1.0%,70%~95%的患者表现为不易缓解的头痛,患者头痛部位常与血栓发生部位为同侧。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发作、脑疝形成、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此病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常被误诊、漏诊。引起CVST的病因中,不可忽略特殊感染的危险因素。布氏杆菌可通过侵犯吞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毒素及炎性因子导致神经性损害。现将我科收治1例布鲁氏菌感染后继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男性患者病例报道如下,该报道已经征得患者同意,为今后CVST患者寻找病因提供启示。
  • 李欢,于向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52-4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接触素相关蛋白 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细胞膜蛋白,参与神经髓鞘的稳定性,Caspr2抗体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神经性肌强直、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边缘叶脑炎、癫痫、失眠等临床表现。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Atypical Parkinsonism,AP)是一种类似帕金森病表现,具有运动迟缓、肌强直、震颤、睡眠障碍和对美多芭药物无反应性差等特点,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皮质基底节变性(CBD)。检索文献发现Caspr2导致的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国内外罕见报道,现将笔者收治1例临床确诊病例报道如下。
  • 综述
  • 张丽娜,王敏,刘晓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54-45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的血栓形成,从而进一步导致一系列脑损害的一类脑血管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0.5%~1%。据报道,60%的CVT发生在妊娠期和产褥期。围生期的CVT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相比非围生期CVT较特殊,本文总结了围生期CVT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现状,以期对临床工作做出参考。
  • 韩荣荣,张爱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58-4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登记的相关研究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1/3为不明原因卒中即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而CS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可能是由于病因持续时间短暂或隐匿,不易被检测到;也可能是由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或检查手段不成熟,导致目前无法发现病因。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演变和对卒中病因学的深入研究,虽然CS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经标准评估后依然不能明确卒中病因,因此针对CS患者的二级预防无法展开。2014年国际隐源性/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工作组Robert Hart及其同事提出了关于CS二级预防的新想法,首次提出了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s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概念,用于描述经过完整血管检查后不伴近端50%以上动脉狭窄或高危心源性栓塞或其他已知病因的非腔隙性梗死。本文对ESU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因学及其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增进临床医师对其了解,及早发现卒中病因、及早防治
  • 李一青,鞠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63-46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眼球运动检查是眩晕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眩晕发作的患者在发作期常常会出现许多眼征,认识和捕捉到这些眼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眩晕相关疾病。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常见的引起眩晕和偏头痛的疾病,患者在发作间期进行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体征,但眩晕和(或)偏头痛发作期异常体征的比率较高,如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等。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研究采用眼震电图或者眼震视图记录VM患者的眼球运动情况,包括眼球震颤和非眼震类眼球运动异常。由于VM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故常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和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眼球运动检查有助于鉴别这些疾病。故本文就VM患者的不同时期和其他相关疾病的眼球运动特点进行综述。
  • 聂欢,刘文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66-4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与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已经构成了大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脑卒中分为了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本病的发病特点无论是给家庭还是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靶向治疗一直是备受关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 eicosatrienoic acid,EET)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经细胞色素 P450 酶途径生成的,可形成四个区域异构体:5,6-EET、8,9-EET、11,12-EET和14,15-EET,EET自1980年代初期在肝脏中首次发现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经在包括心脏、肺、胃肠道、肾脏以及脑在内的不同组织中研究了EET的不同功能。EET主要在神经元胞体中检测到,其表达向下延伸至人额叶皮质、海马、基底神经节、杏仁核和小脑的轴突和树突 。EET在脑中已被证明有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量、抗炎、抗凋亡、抗氧化以及直接的保护神经细胞,新型胶质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作用。这种对血管、神经、内皮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多重保护作用,有望成为脑梗死后治疗的新物质。
  • 王玉明,陈艳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69-47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aroxysmal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症候群,又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间脑发作、交感风暴、自主神经风暴、温热植物神经失调等,可由多种颅脑损伤所致,临床以发作性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发热、呼吸频率增快、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出汗等)伴姿势或肌张力障碍为特征,一般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PSH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及指南规范,即使是高年资神经科医师亦有可能误诊、漏诊,常误诊为恶性综合征、血清素综合征、癫痫全面性发作、严重感染、中枢性高热等,进而可能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措施,导致不良的预后结局 [3]。同时PSH是继发脑损伤的潜在高危因素之一,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PSH近年文献进行复习总结,主要论述PSH的病因、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此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借鉴或参考,使患者获益。
  • 孙雪,李金田,金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72-47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发病年龄多大于60岁,≥65岁老年人患病率约为 1.7%。研究表明中脑黑质致密区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is Body,LB)形成是诱导PD发生的重要病机,最终导致胆碱能系统功能相对亢进,造成PD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和心理等其他非运动症状。P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 姜林秀,田玉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5): 476-48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世界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点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以及存活的神经元内含有异常磷酸化的α-突触核蛋白的包涵体。2003年,Braak H和他的同事提出了PD的病理分期,该分期认为病理性突触核蛋白可以像朊蛋白一样不断侵犯邻近的正常组织。这就意味着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几年就存在着广泛的非运动症状,即外周自主神经参与了早期帕金森病的发展。目前,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以临床标准为基础,要求存在运动迟缓,同时至少还有一种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或姿势不稳。自患者出现第一个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到符合当前PD诊断标准这一潜伏期可从5 y至20 y不等,称为PD的前驱期。在这一阶段,患者已经出现PD的神经退行性症状或体征,但尚不符合当前的诊断标准。因此,这一阶段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误诊,但这一时期为早期诊断、病理生理研究以及疾病改良治疗提供了机会,从而可能减缓或预防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