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索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社区中老年群体步态的改变,步态与认知域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步态对早期识别认知减退的作用。方法 纳入江苏省盐城市同兴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40例,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认知组(n=64)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n=76),同时进行步态测试。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两组间步态指标的差异、步态指标与认知域之间的关系以及步态指标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识别能力。结果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的步态在空间(步幅、步高、步宽)、时间(步速、跨步速度、摆动速度)的表现上均差于正常认知组。偏相关分析显示,步宽与延迟回忆呈负相关;步幅、步宽与延迟回忆、步高与命名呈正相关。通过步速、步幅、跨步速度、摆动速度、步高、步宽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可靠识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存在(AUC=0.761,95%CI 0.683~0.840,P<0.05)。结论 在社区中老年群体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步态的空间和时间表现均差于正常认知人群,空间指标和延迟回忆、命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步态的时间、空间特征具有早期识别认知减退的潜力。
目的 比较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SLE-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5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第一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伴发SLE的患者作为SLE-AIS组,每一确定的病例按年龄、性别、发病时间选择4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基线指标及影像特征差异。按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探索SLE对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140例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48.4±15.6)岁,其中女性占92.9%。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P=0.049),D-二聚体(D-Dimer,DDi)(P=0.02),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P=0.002)浓度在SLE-AIS组中显著升高;影像学分析发现,同时累及前后循环(P=0.004),多发梗死(P=0.008)及不明原因型卒中(P=0.002)在SLE-AIS组中更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P=0.045)是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LE-AIS患者基线LDL-C,DDi,CRP浓度较高,更严格的降脂、抗炎、抗凝治疗可能是必要的。累及前后循环,多发梗死及不明原因型卒中是SLE-AIS患者主要的影像学特点。SLE是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在SLE诊断初期对AI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及时启动预防治疗。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的中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13年1月-2021年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9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中青年组136例,老年组66例。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中青年组预后不良发生率、男性患者比例、入院时昏迷率、手术率、肺炎并发症及NIHSS评分、血肿体积、舒张压、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GCS评分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早期昏迷、低GCS评分、高NIHSS评分、血肿体积大、血糖控制不佳、并发肺炎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是两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发现自发性脑干出血的中青年患者比老年患者预后更差,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能会改善最终的临床结局。
目的 使用动脉自旋标记 (ASL) 灌注成像技术、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及人工智能脑结构分析平台,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ACAS) 患者脑灌注、血脑屏障 (BBB) 通透性、灰质体积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40例ACAS患者进行MRI检查,通过ASL技术评估患者两侧大脑半球脑血流灌注的情况,通过DCE-MRI技术评估两侧大脑半球BBB通透性 (用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值表示) 的变化,并通过人工智能脑结构分析平台计算颈动脉供血区域的灰质体积。将以上数据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结果 与对侧相比,ACAS患者颈动脉狭窄侧的脑灌注降低(P<0.001),且Ktrans值升高(P<0.05)。除此之外,ACAS患者颈动脉狭窄侧大脑皮质灰质的体积小于对侧(P<0.001),其中颞叶、额叶、顶叶及岛叶灰质体积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AS患者颈动脉狭窄侧的Ktrans值与CBF值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r=-0.334,P<0.05)。结论 ACAS患者存在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的低灌注及BBB通透性增高,同时存在相应供血区的大脑皮质灰质体积的萎缩。且颈动脉狭窄侧的BBB通透性增高与低灌注有关。
目的 分析散发性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患者的脑电图特点,探索影响三相波出现的因素。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宣武医院住院的所有确诊及可疑散发性CJD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研究纳入52例确诊及可疑CJD患者,平均病程为(4.7±5.2) 个月。重度异常脑电图占比为34.6%。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患者三相波出现率为100%,且其中77.8%为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脑电图的基本节律每增加1 Hz,三相波出现将减少58%(OR 0.420,95%CI 0.254~0.690,P=0.001)。中度异常组与重度异常组相比,无锥体外系损伤患者的脑电图更有可能为中度异常,有锥体外系损伤患者的脑电图更严重(B 1.386,OR 4.173,95%CI 1.185~14.701,P=0.026)。有精神异常患者的脑电图中三相波出现比无精神异常者高出4.225倍(OR 5.225,95%CI 1.021~26.728,P=0.047)。结论 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锥体外系受损有关系。精神异常影响三相波的出现。脑电图严重程度越重,三相波出现率越高。
目的 构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8月-2021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住院的720例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特征,采用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用R4.2.2 “rms”包构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一致性指数、H-L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720例患者中,295例归为症状组,余425例归为无症状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狭窄程度、斑块回声、斑块形态及斑块厚度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7个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AUC为0.801(95%CI 0.769~0.833)。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793;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接近于理想曲线。结论 本研究基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超声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及校准度,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目的 探索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non-receptor type 22,PTPN22)基因中rs2488457 和 rs381102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易感性、严重程度和转型的相关性。方法 在480例MG和487例健康查体人群中,比较PTPN22基因 rs2488457 及 rs3811021位点基因多态性在MG组及各相关亚组[性别、发病年龄、首发受累范围、胸腺情况、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严重程度亚组、转型亚组和MG复合分类中各亚组的差异。结果 PTPN22基因 rs2488457 及rs3811021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MG整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各亚组(性别、发病年龄、伴/不伴胸腺瘤、AChR抗体阳性/阴性、首发眼肌型/全身型)与对照组间,及各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严重程度亚组及转型亚组(2年内转型和未转型)与对照组及各亚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复合分类方法,也未发现这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与对照组或各亚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未发现PTPN22基因 rs2488457 及 rs381102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MG的易感性、严重程度和转型有关。
目的 探讨晚发型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的临床、头部MRI和MT-ATP6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详细收集一家系中2例晚发型Leig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脑影像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先证者,男,9岁,以“双侧眼睑下垂、步态不稳半年,精神行为异常4个月”为主诉,于2020年4月10日就诊于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患儿出生正常,自幼体质和智力均较同龄人差。半年前出现双侧眼睑下垂,视物有重影,并逐渐出现步态不稳,跑步困难,头部MRI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和脑干异常信号。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间断性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2个月前感冒发热后突发昏迷抽搐,在当地医院抢救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查体:身材矮小,体型消瘦,呈睁眼昏迷状。双侧眼睑下垂遮盖瞳孔大于1/2,双眼球居中固定,吞咽障碍,鼻饲管饮食。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肢体呈屈曲状,双侧病理征阳性。家族史: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身体健康,母亲身材矮小,有精神行为异常病史。先证者的哥哥,14岁,发育均较同龄人差。7岁出现眼睑下垂,步态不稳,无昏迷抽搐病史。先证者和其哥哥行骨骼肌病理活检未见破碎红边纤维,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均发现有MT-ATP6基因9176T>C变异。结论 晚发型Leigh综合征临床表型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和认知障碍。头部MRI以双侧基底节和中脑导水管周围异常信号为其影像特点,基因检测是诊断Leigh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目的 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继发双侧强直-阵挛发作(bilateral tonic-clonic seizure,biTCS)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癫痫中心接受切除性手术治疗的TLE患者数据,并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和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biTCS的潜在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97例患者,70.0%(278/397)的患者有biTCS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癫痫病程和MRI与TLE患者biTCS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病程(OR=1.13,95%CI 1.09~1.18,P<0.001)和发作先兆(OR=0.51,95%CI 0.31~0.85,P=0.009)是TLE患者biTCS的独立危险因素。癫痫病程预测TLE患者biTCS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截断值为9.5年(敏感性:66.5%,特异性:75.6%)。结论 大部分难治性TLE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biTCS,没有发作先兆和长的癫痫病程可独立预测biTC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