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动脉相比,颅外静脉系统具有复杂性、个体变异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易受呼吸、体位改变、心功能及周围结构的影响。颅外静脉的发育异常或变异被认为可能是非病理性的,并未引起重视。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静脉功能不全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确实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后果。几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颈静脉反流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有关。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CCSVI)是另一种基于复合超声标准的血管疾病,激发了人们对静脉回流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兴趣。这些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尚未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章的目的是综合目前的概念和最新的发现,阐述颅外静脉系统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颈部静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血管内治疗(EVT)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大动脉闭塞(LAO)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半患者无法实现功能独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无创、便捷及可重复性高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手段,近来研究表明TCD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急性前循环LAO患者EVT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还可以监测血管再通情况、血管痉挛、脑自动调节以及侧支循环,评估远期预后以及改进临床治疗策略。本文围绕TCD在急性前循环LAO患者EVT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神经影像学检查在卒中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选择诊疗方案中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在监测卒中后脑缺血的进展及评估预后时有一定局限性。经颅多普勒与定量脑电图都具备无创、易于床旁及动态监测的特点,在临床评估脑血管病及患者脑功能状态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经颅多普勒与定量脑电图在缺血性卒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有效评估患者临床预后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 spectrum disease,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视神经和脊髓,其特征是水通道蛋白-4自身抗体的存在(aquaporin-4,AQP4)。NMOSD可出现多种形式的运动障碍表现,包括继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secondary paroxysmal dyskinesia,sPxD)表现,但sPxD通常出现在疾病恢复期。以发作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例罕见报道。本文分享1例以发作性运动障碍起病的NMOSD病例,该症状持续近1个月才出现肢体无力等其他症状。正确认识发作性运动障碍和NMOSD的关系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目前失眠的治疗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一。对于脑卒中后不同阶段患者失眠的治疗选择尚无定论。本文就常见的失眠治疗方法根据它们在脑卒中后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失眠的应用进行详细文献回顾,为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目前关于卒中相关失眠治疗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不支持使用苯二氮䓬类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研究提示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部分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中医疗法等有助于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后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存在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不足,对副作用评价不足。
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s,IP3Rs)是细胞内质网上的钙离子(calcium ion,Ca2+)通道,通过调控Ca2+参与细胞生物学功能,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关键分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P3Rs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这些结构和功能异常如何影响IP3Rs功能,及相关钙信号,并且如何在这些疾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中发挥作用,仍尚不清楚。IP3Rs如何在神经变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将于本文中进行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系血栓阻塞颅内动脉导致脑功能障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临床干预主要采取溶栓和取栓治疗。研究表明,血栓的组成与结构影响溶栓、取栓疗效,本文就脑血栓组织学及其对溶栓、取栓影响有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