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随着头晕眩晕疾病诊疗领域理念的更新和技术发展,对慢性头晕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陆续发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本文从慢性头晕的概念做为切入点,梳理其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常见病因,尝试建立一套诊疗慢性头晕的有效思路和方法,为提高头晕疾病的诊疗水平做初步的探索。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主要是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而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间期既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又缺乏影像学的典型表现,诊断困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映的是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生理机能,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特别是高刺激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来诊断后循环缺血,扩大和丰富了诊断手段,对其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但仍存在着较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直立性头晕是神经内科常见头晕或眩晕的原因之一,过去由于缺少诊断手段和诊断标准没有专家共识或诊治指南。本文根据2019年巴拉尼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并公布的国际标准,结合本人在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特别提出了老年人直立性头晕/眩晕可能的相关机制和诊治意见,总结这篇文章,供临床医生参考。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脑小血管病负荷增加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3年5月因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住院的中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查及影像学特征。评估所有入组患者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总负荷,比较不同程度负荷患者(0分、1分、2分和≥3分)的临床及听力等特征差异,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探究中老年突发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患者CSVD总负荷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06例SSNHL患者,包括男性94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龄(58.70±7.98)岁。CSVD总负荷0分组108例(52.4%),1分组54例(26.2%),2分组29例(14.0%),≥3分组15例(7.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CSVD负荷组间的年龄、高血压、饮酒史、LDL>3.1 mmol/L、发病时是否伴随眩晕差异有统计学(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增龄(OR=1.050;95%CI 1.023~1.077)、高血压(OR=1.584;95%CI 1.036~2.422)、饮酒史(OR=2.304;95%CI 1.415~3.754)、发病时伴眩晕(OR=1.691;95%CI 1.085~2.637)是45岁及以上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CSVD总负荷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增龄、高血压、饮酒史、发病时伴眩晕是中老年突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CSVD总负荷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临床医生应注意进行影像学评估以早期识别CSVD。
目的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前庭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全面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前庭功能障碍的因果关系,确定特定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方法 使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将MiBioGen联盟2021年在18 340位个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所得出的肠道微生物组作为暴露样本,前庭功能障碍的GWAS作为结局样本,主要利用逆方差加权法进行分析,根据效应指标优势比(OR)和95%CI评估结果,使用留一法、异质性检验、水平多效性检验和错误发现率(FDR)检验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双歧杆菌丰度的升高,可以降低前庭功能障碍的风险,留一法显示结果稳定,不存在对结果有强影响力的工具变量,该因果关系为负向,并且可以排除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对因果效应产生的影响。结论 双歧杆菌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5-HT对前庭功能障碍产生影响,但该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前庭性偏头痛症状改善及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19年9月1日—2021年5月1日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诊治中心的VM患者分为丙戊酸钠和氟桂利嗪两组,两组分别接受丙戊酸钠和氟桂利嗪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发作频率、VAS及DHI各条目评分及其变化量。比较丙戊酸钠治疗前后VM患者的前庭功能。结果 同治疗前相比,两组VM患者治疗后VAS、DHI各条目评分及总分、VM发作频率均显著降低。丙戊酸钠组患者治疗前后VM的发作频率、VAS评分、DHI-F评分、DHI-P评分、DHI总分变化量均明显高于氟桂利嗪组患者,而两组VM患者治疗前后DHI-E评分变化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丙戊酸钠组VM患者治疗后异常视动、凝视、自发性眼震数目均明显减少,而异常冷热试验、c-VEMP、o-VEMP、扫视试验、追踪试验及变位性眼震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戊酸钠可明显改善VM症状,显著减少其发作频率,作用效果优于氟桂利嗪。
目的 探讨仰头试验在累及后半规管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PC-BPPV)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们回顾性纳入了220例就诊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单侧P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仰头试验,然后行Dix-Hallpike试验,并研究仰头试验诱发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133例(60.5%)患者在仰头试验期间诱发了PC-BPPV典型的上跳扭转眼震,Dix-Hallpike试验期间,诱发的上跳眼球震颤的最大慢相角速度(SPV)高于仰头试验诱发的SPV值,其诱发潜伏期及持续时间都与仰头试验有显著性差异(P 0.001)。结论 仰头试验对诊断PC-BPPV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诊断PC-BPPV有效,仰头试验诱发眼震强度较悬头位小,自主神经症状轻,鉴于其简单性,仰头试验可以在Dix-Hallpike操作之前进行。
目的 阐述VP的年龄分布、诱因、伴随症状、单日最多发作次数、发作时眼震特点和神经血管关系。方法 收集70例VP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对年龄分布、发作特点(诱因、伴随症状和单日最多发作次数)、发作时眼震特点和神经血管关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应用描述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0例VP患者中30例为老年患者(42.86%),23例为青年患者(32.86%),17例为中年患者(24.29%);53例(75.71%)单日最多发作次数在2~5次之间,9例(12.86%)在6~10次之间,8例(11.43%)大于10次;36例患者(51.43%)存在诱因,包括快速行走、情绪激动、开车、骑车、性交、咳嗽或喘息、演讲或聊天、洗澡、大便、饮酒和声音刺激;33例患者(47.14%)眩晕发作伴有单侧耳鸣、头鸣和双耳鸣,耳鸣伴面肌痉挛;发作时眼震符合头坐标系眼震特点:朝向患侧水平伴旋转眼震;57例患者行MRA(前庭蜗神经与血管关系)检查,37例(64.91%)右侧小脑前下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比邻,15例(26.32%)左侧小脑前下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比邻,5例(8.77%)基底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比邻。结论 VP老年多见,青年次之,中年最低;大多数VP患者单日最多发作次数在2~5次之间;情绪激动、兴奋和运动等可诱发VP发作;VP发作时眩晕同时可伴有耳鸣、头鸣和面肌痉挛;VP发作期表现朝向患侧的水平伴旋转眼震;右侧小脑前下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比邻在VP患者中比例最高。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可视化分析,深入探讨血管性头晕/眩晕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方法 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检索2008年1月—2023年3月有关血管性头晕/眩晕的文章,使用CiteSpace 6.2.R2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有1 298篇文章,2008年1月—2023年3月发文量呈增长趋势,共有83个国家/地区、424个机构发表了相关文献,美国发文量(331篇)和中介中心性(0.25)均位居第一,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56篇,Newman-toker,David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最常出现的关键词是“ischemic stroke”(缺血性卒中),根据关键词聚类显示,该领域研究侧重于从危险因素、床旁检查方面早期诊断血管性头晕/眩晕以及有关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该领域的个案报道、视频眼震电图、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结论 目前国际上对血管性头晕/眩晕的研究在增加,在急诊室通过危险因素和床旁检查方面对血管性头晕/眩晕进行早期诊断是领域研究热点,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应重点关注这些主题方向。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头晕疾病,以持续性头晕、不稳感,或非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并且在姿势改变、主动/被动运动及暴露于复杂的视觉环境时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目前认为PPPD的发生可能与姿势控制再适应失败、皮质多感觉整合异常有关,但是其具体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眩晕疾病领域的不断应用,发现PPPD患者在处理前庭多感觉和空间定位觉相关的大脑结构、功能和连通性下降,而与处理视觉的功能及连通性增强。同时,各种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神经质等)以及触发因素可能参与调节PPPD患者脑内结构,这有助于解释研究之间存在的结果差异。上述神经影像学的发现有助于PPP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因此,本文通过对PPPD神经影像学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解释PPP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参考。
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一种伴有头痛的发作性眩晕,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V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梅尼埃病(MD)等外周眩晕疾病有相似或重叠表现,其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特殊表现。因此,没有客观诊断金标准,需进行排他性分析。目前因为VM的治疗缺少高等级证据级别的研究,以往的综述可能由于研究质量差和显著异质性而存在严重偏倚的风险。尽管VM治疗的总体证据基础质量较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以临床实用性为导向,对VM的各种治疗方案证据进行系统评估,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建议,希望对临床医生治疗VM患者有所帮助。
头晕(dizziness)和眩晕(vertigo)是普通人群的重大负担。头晕是空间方向感紊乱的非运动感觉,眩晕定义为错误或扭曲的运动感觉,与眩晕不同,头晕不出现典型旋转感、移动感或升降感。广义的头晕包括眩晕。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症状是一种公共卫生负担,是人体的一种对自我、环境和未来的消极认知状态,二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头晕/眩晕患者患各种精神障碍的风险更高,尤其是焦虑、抑郁,焦虑和抑郁极大地影响头晕/眩晕患者的预后和负担,这些患者通常被报告多种躯体症状。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的研究,本文将对头晕/眩晕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目的 探讨TLR4/MyD88在单一延长应激诱导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Wistar大鼠30只(n=45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5只、PTSD组30只(分造模后4 d组、造模后7 d组各15只)。PTSD组采用国际公认的单一延长应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诱导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采用尼氏染色观察两组大鼠海马形态改变,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大鼠海马组织中TLR4、MyD88蛋白及其下游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SD组平均潜伏期延长(P<0.05);尼氏染色示PTS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排列稀疏、染色浅淡,胞浆中尼氏体分布明显减少。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示大鼠经SPS刺激后4 d、7 d TLR4、MyD88及其下游NF-κB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一延长应激可致大鼠空间记忆功能受损,这可能与其海马TLR4/MyD88/NF-κB上调有关。TLR4/MyD88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单一延长应激模拟PTSD过程中海马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疲劳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101例MSA患者,根据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将患者分为非疲劳组(<4分,41例)和疲劳组(≥4分,60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MSA患者疲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疲劳水平在性别、病程、临床分型、尿潴留、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UMSARS-Ⅳ、运动迟缓、肌强直、共济失调、步态姿势异常、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MSARS-Ⅰ以及ESS评分是MSA患者伴发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SA患者疲劳损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UMSARS-Ⅰ和ESS评分是MSA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并发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诊断为HLD并发HM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治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HM发病年龄16~32岁。5例患者均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3例患者有TIPS病史;2例患者脊髓MRI示胸髓异常信号;3例患者肌电图异常;4例患者脑电图示背景脑电明显变慢。2例行肝移植术治疗,2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余4例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地恢复。结论 HLD并发HM患病率极低,高铜状态、高氨血症、TIPS、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与HM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目的 定量分析血浆外泌体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含量在PD和iRBD中的差异,寻找可预测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对20例iRBD患者、21例不伴RBD的PD患者(PD-nRBD)和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人群(HC组),利用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量表-香港版(rapid-eye-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questionnaire hongkong,RBDQ-HK)评估所有受试者的夜间症状,利用统一帕金森病等级评分-运动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motor section,UPDRS Ⅲ)测评受试者的运动损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外泌体的α-syn含量,并分别分析3组血浆外泌体α-syn含量,及其与RBDQ-HK评分及UPDRS 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iRBD组、PD-nRBD组、HC组的UPDRS Ⅲ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RBDQ-HK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iRBD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0 1)。iRBD组、PD-nRBD组血浆外泌体α-syn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P=0.001),iRBD组的血浆外泌体α-syn低于PD-nRBD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iRBD组血浆外泌体α-syn与RBDQ-HK呈正相关(r=0.842,P=0.000 1),PD-nRBD组血浆外泌体α-syn含量与UPDRS III得分、H-Y分期正相关(r=0.817,P=0.000 1;r=0.592,P=0.005)。结论 iRBD患者血浆外泌体存在α-syn,与PD-nRBD相似,且与PD-nRBD的运动评分和iRBD的夜间症状评分相关;血浆外泌体α-syn有望成为预测iRBD转化PD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
目的 探讨SOD1基因常见突变位点的临床特点,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早期识别、诊断及病程评估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SOD1基因第二外显子c.131A>G:p.H44R突变致AL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本例患者以右下肢疼痛、无力伴肌肉萎缩起病,感觉系统无阳性体征,肌电图提示未受累肢体出现亚临床的神经源性改变,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SOD1基因第二外显子c.131A>G:p.H44R突变,该变异为罕见变异。结论 ALS早期诊断困难,不同基因位点突变致ALS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在疾病早期具有一定鉴别意义。
患者,中年男性,因反复双下肢无力误诊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后因双下肢无力、反复头痛、恶心呕吐再次就诊,头部磁共振可见双侧大脑皮髓质交界区呈弥散受限高信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部分汗腺细胞、脂肪细胞和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内P62、泛素抗体强阳性染色的包涵体,基因检测NOTCH2NLC基因中GGC异常扩增次数142次。诊断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明确。该病例提示我们发现周围神经病变时,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是否累及。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由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介导,其常见的治疗有胆碱酯酶抑制剂,例如溴吡斯的明。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血管事件较少见,但在临床中早期识别病情变化并警惕重症肌无力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血管事件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报道重症肌无力老年女性患者继发于抗胆碱酯酶治疗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猝死的病例,并基于此病例对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原因进行讨论。
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ographic status epilepticus,ESE)是指醒-睡各期棘慢波接近持续发放,是一种特殊的脑电图现象。相关概念还有慢波睡眠中电持续状态癫痫性脑病(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ow wave sleep,ECSWS)、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亚临床癫痫电发作(electrographic Seizures,ESz)等。以上术语临床应用广泛,但尚缺乏统一判定标准,存在滥用和误用现象。厘清相关概念对于科研和临床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或室旁核分泌的高度保守的神经肽,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本文对AVP的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简单概述,阐述AVP可能通过下丘脑泌素能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参与睡眠-觉醒调控,并通过促进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细胞间耦合来维持昼夜节律稳态;并描述了AVP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控的可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