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episodic syndrome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igraine)多见于儿童,在后续病程中很可能会演变为偏头痛,其包括良性阵发性斜颈(benign paroxysmal torticollis,BPT)、良性阵发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BPV)、反复胃肠功能障碍(recurrent 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RGD)等几种亚型。了解上述综合征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研究表明,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头痛频率、头痛强度和头痛相关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发现靶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路的多个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转归。目前尚缺乏二者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对比研究。本文重点介绍A型肉毒毒素和靶向CGRP及其受体单抗[CGRP(r) mAb]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及A型肉毒毒素疗效不足的患者转换为CGRP(r)单抗治疗后的转归,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借鉴。
偏头痛(migraine)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两种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负担的疾病。然而,当前缺少偏头痛和CVD关联性的研究报告。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偏头痛患者中,CV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因此,本文将对现有的偏头痛和CVD相关联的证据以及可能的潜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关系密切,两者发病率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卵圆孔未闭与前庭性偏头痛相关联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对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特征、分类与卵圆孔未闭的分流状态、解剖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前庭性偏头痛的病情转归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潜在相关性的可能机制有血管活性肽机制、微栓子机制、炎症相关机制、遗传因素等。尽管目前多数研究支持前庭性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通过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尚缺乏显著获益的研究证据,尤其是需要慎重考虑封堵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及风险,包括心房颤动和新发头痛等不良事件。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兴奋性突触传递的Ca2+内流,并在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因其发作频繁,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谷氨酸及NMDA受体与偏头痛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就NMDA受体与偏头痛的发生,NMDA受体拮抗剂与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等提供参考。
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头痛发作与月经相关。女性偏头痛与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存在密切相关性,“雌激素撤退”效应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激素水平的变化在偏头痛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了解女性每个生命周期和生理阶段的变化与头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SCN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等。方法 报道 1例确诊的SSCNS患者,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对确诊的61例SSCN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分类统计。结果 文献报道的61例SSCNS患者中,临床症状以共济失调最为常见(49例,80%),其次为听力下降(43例,70%)、锥体束征(30例,49%)。其中25例(39%)找到了可能的病因。结论 SSCNS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磁共振成像(MRI)是最具价值的诊断依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于微出血诊断的敏感性更高。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通过作用于HMGB1/NLRP3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方法 TMAO和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MCAO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MAO喂养2周和6周组,缺血再灌注损伤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HMGB1、Cle-IL-1β、ZO-1蛋白水平。TMAO喂养6周,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TMAO+I/R组、TMAO+DMB+I/R组。各组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HMGB1、Cle-IL-1β、ZO-1蛋白表达,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随着TMAO喂养时间延长,NLRP3、HMGB1、Cle-IL-1β蛋白表达增加,ZO-1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与I/R组相比,TMAO+I/R组小鼠神经评分显著下降,NLRP3、HMGB1、Cle-IL-1β蛋白表达增加,ZO-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TTC显示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DMB下调TMAO后,TMAO+DMB+I/R组较TMAO+I/R组小鼠神经评分明显改善,炎性蛋白NLRP3、HMGB1、Cle-IL-1β水平显著下调,ZO-1明显升高(P<0.05),而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TMAO通过上调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MGB1/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加重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加重脑组织损伤。
目的 分析血栓-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4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对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血栓-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剂量反应关系。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采用Bootstrap重采样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多因素结果显示,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治疗前NIHSS评分、TOAST分型、MCP-1、t-PA、sCD40L、P-选择素水平均为影响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AUC=820)。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当t-PA≤60 μg/L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随t-PA水平升高而升高(HR=1.005,CI 1.003~1.007,P<0.001);但当t-PA>60 μg/L时,预后不良的风险几乎不再随t-PA水平升高而升高(HR=1.003,CI 1.001~1.006,P=0.614)。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814和0.823,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和0.843,表明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拟合度良好,表明其准确度较高。临床决策曲线阈值概率在0.03~0.95和0.03~0.97范围内,有较高的净获益值,表明其有效性较好,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结论 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效果具有一定影响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各因子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目的 本研究探讨不同性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尿液代谢产物差异,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男女患者中的不同发病机制,尝试解释性别导致的生物学差异。方法 收集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28例男性、14例女性患者的尿液,通过(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对获取到的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基于Metaboanalyst网站的数据分析,从而鉴定男性和女性患者之间的差异代谢物。为了进一步了解代谢物的功能,对代谢物进行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性别的患者的尿液中,34个代谢物显著差异表达。这些代谢物的功能主要富集在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结论 男性和女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尿液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
目的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是罕见的由潜在肿瘤诱发的免疫介导的疾病。早期识别特殊的副肿瘤综合征亚型和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可以指导高效的肿瘤筛查,进而促进及时的抗肿瘤治疗并延长生存期。方法 回顾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合并多个临床表型及多种抗体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 患者以行走不稳和精神行为异常为早期突出表现,最初诊断为伴抗SOX-1及GABABR抗体阳性的副肿瘤性小脑变性和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因电生理检查的异常发现和P/Q型VGCC抗体阳性,考虑合并存在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所有证据均指向该患者存在隐匿的小细胞肺癌。最终胸腔镜活检证实PET-CT上显示的肿大淋巴结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改变。该患者同时接受了抗肿瘤治疗和免疫治疗,生存期为19个月。结论 检测发现抗SOX1抗体阳性应强化对SCLC的筛查。细胞表面抗体介导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和副肿瘤性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患者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应立即启动免疫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目的 通过对脑出血信号通路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及可视化分析,探讨近10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近10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及可视化分析。结果 通过对796篇脑出血信号通路领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显示,该领域发文量呈逐年上涨趋势,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洛马林达大学,资助该领域最多的基金资助机构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热点方向集中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miRNA基因表达、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信号通路、脂质信号分子鞘氨醇-1-磷酸及头针治疗等。结论 应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可直观的展示出脑出血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脑出血的治疗和预防打开新的窗口。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颅内血管畸形,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以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困难起病,且瘘口位于直窦的患者更加罕见。本文对1例瘘口位于直窦的DAVF进行报道,经颅内DAVF介入栓塞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后随访无明显不适。通过该病例进一步探讨DAVF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以便及时作出诊断,降低漏诊率。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绕过肺毛细血管直接将肺循环与体循环连接起来的罕见血管畸形。我们报道这例肺动静脉瘘致反常脑栓塞患者为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突然左手活动不灵。头部MRI示脑梗死,无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为探查栓子来源,完善发泡试验及胸部增强CT等检查,最终诊断为肺动静脉瘘。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本文通过肺动静脉瘘致脑栓塞这一罕见病因报道及文献总结,提醒临床医生注意隐源性卒中病因的深入筛查。
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 PTE)是癫痫结构性病因最常见的类型。揭示创伤后癫痫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降低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综述总结了PTE产生的主流机制假说,包括:(1)颅脑创伤后早期血脑屏障破坏后导致血清蛋白外渗使得兴奋性氨基酸增加;(2)颅脑创伤激活神经炎症,炎症介质的产生干扰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3)颅脑创伤导致神经变性,Tau蛋白、淀粉样蛋白APP和Aβ的大量产生使得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增高;(4)脑外伤后水通道蛋白AQP-4异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或)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轴突发芽和兴奋性递质活性增强。通过进一步探讨明确PTE的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疾病修饰治疗,为PT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脑卒中危险因素对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IR)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胰岛素抵抗替代指标,TyG指数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较高的TyG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不稳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大量证据证明TyG指数可以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TyG指数与缺血性卒中不良临床后果独立相关,可加剧住院期间神经系统恶化,引发缺血性卒中复发。TyG指数高的个体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并观察到潜在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本文系统地总结了TyG指数与卒中发生之间关联的证据,探讨TyG指数在优化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层中的价值。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目前临床上尚无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协助PD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一项灵敏的电生理指标,可以检测PD患者疾病初期隐匿的认知能力下降。本文就P300在PD患者认知障碍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帕金森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为主,其中疼痛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已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因帕金森病疼痛类型多样,不同类型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此时早期识别其类型,及早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延缓疾病进展。现本研究拟对帕金森病疼痛分类与治疗方案进行阐述,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