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自噬/ROS/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刺槐素(Acacetin)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后的小胶质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分为正常对照组、OGD模型组和OGD+Acacetin组(10 μmol)。缺氧6 h复氧24 h后采用4-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BV2细胞活性; 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的死亡率;活性氧(ROS)试剂盒测定细胞内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LC3-Ⅱ、LC3-Ⅱ/LC3-Ⅰ、beclin-1、NLRP3、caspase-1和IL-1β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刺槐素能增加OGD/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减少LDH的释放,降低ROS的生成,增加LC3-Ⅱ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下调NLRP3、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结论 Acacetin能减轻OGD/R后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OS的产生、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有关。
目的 探讨P2Y1受体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作用以及DEACMP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经水迷宫实验筛选认知功能合格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O中毒组,CO中毒组制作DEACMP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对比两组行为学改变,神经元变化以及海马组织中P2Y1受体和星型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 通过水迷宫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21天、第28天CO中毒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HE染色发现造模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模型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及神经元坏死明显,结合水迷宫可表明大鼠在21 d时出现DEACMP;与对照组相比,Western blot法检测提示各时间点CO中毒组海马区P2Y1及GFAP蛋白表达均增多(P<0.05),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免疫荧光表明海马区P2Y1和GFAP存在共表达,相对于对照组,中毒后各时间点海马CA1区P2Y1和GFAP都有表达上调(P<0.05)。结论 P2Y1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是DEACMP的发病机制之一,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介导免疫炎症反应使CO中毒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导致DEACMP发生。
目的 探究miR-24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脑梗死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试验组(n=10),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进行手术同样操作,仅不进行中动脉闭塞,试验组大鼠在模型脑鼠脑室内立体定向注射miR-24 agomir。HE染色检测大鼠皮质区病理变化,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q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miR-24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脑组织凋亡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表达情况,并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及(蛋白激酶B)AKT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磷酸化修饰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及病理评分升高,miR-24组神经损伤降低并且病理评分降低,模型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升高,miR-24组脑梗死面积降低。qPCR结果表明模型组miR24显著降低,试验组显著上升(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大鼠的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表达显著上升(P<0.05),Bcl-2显著下降;而与模型组相比,试验组caspase-3和Bax表达显著降低,Bcl-2显著上升(P<0.05)。模型组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及p-AKT均有降低趋势,而试验组PI3K、AKT及p-AKT均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 miR-24可以抑制脑梗死大鼠脑损伤,其机制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磷酸化相关。
目的 探索右美托咪定(Dex)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通路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2致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β1-42组、Dex低剂量(Dex-L)组、Dex高剂量(Dex-H)组、Dex-H+Anisomycin组、Dex-H+colivelin组,给予不同给药处理后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Aβ1-42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结构疏松,胞体形态异常,Aβ沉积严重,逃避潜伏期、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细胞凋亡数目、p-p38 MAPK/p38 MAPK、p-STAT3/STAT3、cleaved caspase-3表达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加,穿越原平台次数、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5);经不同剂量Dex干预后均可逆转上述指标(P<0.05);MAPK通路激活剂及STAT3激活剂可减轻Dex对AD大鼠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Dex可以通过减少炎性因子水平以及Aβ沉积,降低细胞损伤和凋亡,保护大鼠海马神经元,可能与抑制MAPK/STAT3通路有关。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lncRNA NEAT1)沉默通过白细胞介素(IL)-10/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CIRI组、CIRI+si-NC组、CIRI+si-NEAT1组,每组24只。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线栓法构建CIRI模型。建模结束后,各组大鼠给予对应处理7 d。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脑组织中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阳性(Iba1+)细胞中M1型、M2型极化标志物阳性(Iba1+CD86+、Iba1+CD206+)细胞的数量,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10,lncRNA NEAT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IL-10 mRNA,IL-10、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CIRI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脑组织中Iba1+CD86+、Iba1+CD206+阳性细胞数量、CD86/CD206比值、IL-1β、TNF-α、IL-4、IL-10水平、lncRNA NEAT1、iNOS、Arg-1、IL-10 mRNA水平、IL-10、p-STAT3/STAT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CIRI组和CIRI+si-NC组相比,CIRI+si-NEAT1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脑组织中Iba1+CD86+阳性细胞数量、CD86/CD206比值、IL-1β、TNF-α水平、lncRNA NEAT1、iNOS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Iba1+CD206+阳性细胞数量、IL-4、IL-10水平、Arg-1、IL-10 mRNA、IL-10、p-STAT3/STAT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沉默lncRNA NEAT1可能通过激活IL-10/STAT3信号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从而改善CIRI大鼠脑组织损伤。
目的 探究微小RNA(miR)-26b与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以本院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28例体检结果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组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以及对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结果 病例组miR-26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CD62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预后患者血清miR-26b、CD62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miR-26b与mR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而CD62p与mR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增加、miR-26b低表达、CD62p高表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26b联合CD62p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50。 结论 血清miR-26b、CD62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发病3个月预后有关,有助于早期预测临床预后。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结合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SL)双不匹配技术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3.0T磁共振DWI、FLAIR、3D 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扫描的不明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并同时满足DWI高信号且FLAIR在相应的DWI高信号区未显影及DWI高信号、3D ASL存在灌注减低区且灌注减低区/DWI高信号区>1.2双不匹配,并存在大血管闭塞患者。同时选取明确发病时间窗内(<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进行再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 评分、两组90 d mRS评分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双不匹配组与明确时间窗组治疗前后24 h NIHSS 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90 d mRS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WI-FLAIR、DWI-3D ASL 双不匹配可作为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缺血半暗带及再灌注情况的有效评估手段,为静脉溶栓、桥接治疗以及保守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膜蛋白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罗哌卡因低剂量组(0.075 mg/kg)、罗哌卡因中剂量组(0.15 mg/kg)、罗哌卡因高剂量组(0.30 mg/kg)、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5 mg/kg),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给药第0天、第3天、第7天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脑组织病理学变化;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法检测脑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qRT-PCR检测线粒体DNA(mtD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cGAS/STING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受损严重,脑梗死面积、神经缺损评分、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MDA水平、胞质mtDNA水平、cGAS、STIN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脑组织中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罗哌卡因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受损得到缓解,脑梗死面积、神经缺损评分、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MDA水平、胞质mtDNA水平、cGAS、STING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脑组织中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罗哌卡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抑制cGAS/STING通路。
目的 明确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GSTP1)对星形胶质细胞炎性激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10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建立癫痫模型(n=8)并收集海马区脑组织。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给予不同浓度脂多糖(0 μg/ml、0.1 μg/ml、1 μg/ml、10 μg/ml、100 μg/ml)诱导处理48 h。利用蛋白质印迹检测组织与细胞中GSTP1、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NF-α、IL-1β、IL-6浓度,以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谷氨酸(Glu)浓度。将GSTP1过表达载体瞬时转染至脂多糖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并给予茴香霉素处理,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炎性激活情况。结果 癫痫大鼠海马区脑组织中GSTP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大鼠,而p-JNK蛋白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Glu浓度高于正常大鼠(P<0.05)。GSTP1与p-JNK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脂多糖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炎性激活,表现为GSTP1蛋白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耐性降低,而p-JNK蛋白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Glu浓度呈剂量依耐性升高(P<0.05)。过表达GSTP1抑制脂多糖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炎性激活,而茴香霉素可以部分逆转GSTP1的抑制作用。结论 GSTP1对癫痫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炎性激活具有抑制作用,其分子机制与抑制JNK通路激活相关。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血清亲环素A(CyPA)、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脑电图异常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癫痫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对照者116例作为对照。并根据脑电图结果分为脑电图正常组和异常组,异常组再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检测血清FGL2、CyPA水平,分析血清FGL2、CyPA水平、脑电图异常程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癫痫组癫痫发作1 h、24 h血清FGL2、Cy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24 h时患者血清FGL2、CyPA水平低于发作1 h时(P<0.05)。癫痫发作1 h、24 h异常组患者血清FGL2、CyPA水平高于癫痫发作1 h、24 h正常组(P<0.05)。癫痫发作1 h、24 h重度组血清FGL2、CyPA水平高于癫痫发作1 h、24 h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亦高于轻度组(P<0.05)。癫痫组MoCA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1 h、24 h血清FGL2、CyPA水平、脑电图异常程度均与癫痫患者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癫痫患者血清FGL2、CyPA水平均高表达,随脑电图异常程度加重逐渐增高,且血清FGL2、CyPA水平及脑电图异常与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目的 评价多模式CT评估指导下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机械取栓治疗的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基线及随访资料,依据术前评估方式分为多模式CT组(multimode computed tomography,MMCT)和非增强CT组(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NCCT)。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分析其疗效,通过对比症状性出血转化风险和死亡率等分析其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纳入分析118例,MMCT组58例、NCCT组60例,两组术后3个月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9% vs 31.7%,P=0.034),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多模式CT评估筛选及基线NIHS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多模式CT评估指导下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能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基线NIHSS评分与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未来仍需开展研究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