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存在日间过度思睡(EDS)、失眠等症状不同的亚型。目前尚不清楚蛋白质组学在OSA伴EDS和伴失眠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检测了OSA不同临床亚型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旨在确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OSA不同临床亚型的划分提供依据,同时探讨不同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本研究纳入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例OSA患者,其中3例为OSA伴EDS患者,3例为OSA伴失眠患者,均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及睡眠量表评估,并在PSG次日晨采集血液,应用蛋白质非标记定量方法(Label-free)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我们确定了34个蛋白的一个子集,这些蛋白在OSA伴EDS、伴失眠患者之间表达不同。相对于OSA伴失眠组,OSA伴EDS组血清蛋白表达上调的有20个,表达下调的有14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蛋白的主要功能集中于DNA损伤、活性氧清除、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主要参与细胞内转运、分泌和囊泡转运等生物过程。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或为分泌蛋白。可能在OSA不同临床亚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为APRT-AK1相互作用。结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两种亚型OSA患者的34种差异表达蛋白,如在OSA伴EDS患者血清中显著上调的DDI2、PRDX6蛋白等,可识别OSA不同的临床亚型。此外,可能在OSA不同亚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为APRT-AK1相互作用。
目的 棘慢波指数(SWI)是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主要诊断依据,本研究拟将目前应用较多的4种SWI计数方法与完整睡眠期SWI进行比较,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脑电图报告诊断为ESES(报告示棘慢波指数≥50%)的15例患者,计数整夜睡眠期(SWI)、第一个睡眠周期(SWI1)、第一个睡眠周期前5 min(SWI5 min)、前10 min(SWI10 min)和前15 min(SWI15 min)的SWI。采用Wilcoxon配对检验方法将SWI1、SWI5 min、SWI10 min、SWI15 min分别和SWI进行比较。结果 4种方法的SWI与整夜睡眠期SWI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3、0.002、0.002和0.001,α=0.0125)。在15例患者中14例(93.3%)在整夜睡眠期中存在SWI随睡眠加深而减少的变化趋势。结论 4种方法SWI均不能很好地替代整夜睡眠期SWI。随睡眠周期加深SWI呈现递减趋势,使用第一个睡眠周期或其中的时间片段计算SWI很可能高估放电指数。
目的 观察连续性θ爆发刺激(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疗效。方法 纳入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测评,以PSQI量表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障碍的标准。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唑吡坦10 mg口服、联合治疗组给予唑吡坦5 mg口服+cTBS模式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顶枕区域,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抗失眠药物停药时间和2周停药率、PSQI减分率、NIHSS评分、HAMD和HAMA评分的变化,以观察cTBS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平均停药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2周停药率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HAMD及HAMA评分随治疗时间呈现好转趋势,同一随访时间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交互P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间的HAMD、HAMA评分会出现差异。结论 cTBS对于卒中相关失眠的治疗具有明显作用,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及呼吸相关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22年3月就诊我院的癫痫患者95例及对照组66例,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比较癫痫组和对照组的睡眠结构及呼吸相关事件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癫痫组的REM期睡眠持续时间、R%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通气最长时间延长,最低氧饱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癫痫患者存在睡眠结构改变,癫痫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更易出现低氧血症。
目的 系统评价音乐疗法对失眠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使用计算机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截止到2021年12月3日;并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及数据提取;通过RevMan 5.3和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评价。结果 共纳入20篇RCT文章,纳入总人数为1 378例(试验组:704例;对照组:7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其中临床有效率(RR=1.66,95%CI 1.35~2.05,P<0.001)、PSQI评分(WMD= -1.10,95%CI -1.57~-0.63,P<0.001)、ISI评分(WMD =-0.30,95%CI -0.76~- 0.15,P=0.19)结果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音乐疗法在治疗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治疗意义。结局指标的选择方面大多文献均采用临床有效率和PSQI评分两种,因此,在结局观察可扩充多方面的睡眠观察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中青年人群失眠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药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数据库,收集中青年人群失眠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2日。应用 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255 313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中青年人群失眠的总体发生率为21%[95%CI(16.9%,37.6%)],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女性)、失业、年收入低(<10万)、焦虑、抑郁、吸烟、饮酒、肥胖、运动时间<1 h/周及使用电子用品时间≥2 h/d。结论 中青年人群失眠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不仅要加强对失眠影响因素的识别,更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或干预策略改善中青年人群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 通过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全面评估,分析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因素。方法 对161例PD患者进行一项横断面研究。通过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的QoL。通过Hoehn-Yahr分级、国际运动障碍学会帕金森病统一评价量表(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MDS-UPDRS)等一系列量表对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PDQ-39总分与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PD患者QoL的因素。结果 PDQ-39总分与嗓音障碍指数量表评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616),与UPDRS-Ⅰ、UPDRS-Ⅱ、帕金森病疲劳程度量表、改良情感淡漠量表、老年抑郁量表、步态及摔倒问卷、进食问卷调查工具评分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3~0.5)。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抑郁状态、步态、吞咽、嗓音障碍及性别与PD患者的QoL受损相关,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抑郁状态、步态、吞咽、嗓音障碍和性别。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态、步态、吞咽、嗓音障碍及性别是影响QoL的重要因素。吞咽和嗓音障碍与抑郁状态、步态等目前广受关注的因素一样,同样是影响PD患者QoL不可忽视的因素。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首次发病72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部磁共振DWI证实,参照PSD的诊断标准和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24项版本(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D-24)评分纳入患者。评分≥8分纳入研究组(PSD组),PSD组再根据HAMD得分情况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两个亚组。入院时收集血清β2-MG、Cys-C和生化等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资料。结果 1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诊断为PSD者64例、发生率为37%。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β2-MG和Cys-C有统计学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2-MG和Cys-C可能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β2-MG和Cys-C水平与PSD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1)。应用ROC曲线对血清β2-MG和Cys-C在PSD诊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显示,β2-MG的AUC为0.781,敏感性为0.672、特异性为0.909;Cys-C的AUC为0.785,敏感性为0.828、特异性为0.736;联合诊断的AUC为0.815,敏感性为0.656、特异性为0.909。结论 年龄、血清β2-MG和Cys-C可能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β2-MG和Cys-C与PSD的严重程度相关;β2-MG和Cys-C可能对PSD的发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目的 采用REDCap设计急性轻型卒中(NIHSS≤5分)人群的长期随访管理交互式共享电子数据库,并探讨该数据库建立的价值,尝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根据需要收集的患者院内相关病例资料和随访管理需求,设计病例报告CRF表。收集山西省3家卒中中心的急性轻型卒中(NIHSS ≤5分)患者的院内相关病例资料,将相关数据记录在病例报告CRF表上。采用REDCap设计交互式共享电子数据库,将CRF表上的数据经过核查和修订后输入数据库中,并以发病后3个月及1年为节点,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基于REDCap系统建立了山西省急性轻型卒中(NIHSS≤5分)数据库,并已在临床中投入使用,预期纳入患者数量目标已达成。其数据录入、数据质控、用户权限管理及数据导出等功能均可稳定运行。结论 采用redcap建立了急性轻型卒中(NIHSS≤5分)交互式共享临床数据库,界面操作简单、沟通便捷、录入及时,允许多方访问,为纵向数据收集、减少研究中的偏差以及全面实施和协调项目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Lp-PLA2、IL-18、OX40L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1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及门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5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及瑞舒伐他汀(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再予以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d)。根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9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基础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PLA2、IL-18、OX40L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90 d后,两组NIHSS评分、Lp-PLA2水平均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并且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IHSS评分高分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高于低分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前后IL-18、OX40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16.0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且降低血清Lp-PLA2水平。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联合依达拉奉右崁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影响。方法 选自2018年9月-2021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与对照组10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多酚酸联合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14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与治疗14 d患者BI和NIHSS评分、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BI评分两组治疗后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两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BI评分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β、IL-17和TNF-α水平两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IL-1β、IL-17和TNF-α水平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两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而GSH-Px和SOD水平两组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MDA水平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而GSH-Px和SOD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丹参多酚酸联合依达拉奉右崁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