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30
  

  • 全选
    |
    专家讲座
  •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291-2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寇佳敏, 杨宏昕, 安明, 郭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297-30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进一步提供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8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利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括246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丁苯酞软胶囊可降低UPDRS评分(MD=-9.52,95%CI -11.23~-7.82,P<0.05),显著提高MMSE评分(MD=3.40,95%CI 2.74~4.06,P<0.05)与MoCA评分(MD=3.31,95%CI 3.04~3.57,P<0.05);丁苯酞软胶囊还可降低CRP 水平(MD=-2.37,95%CI -2.49~-2.24,P<0.05)与PARK-7水平(MD=-9.39,95%CI -10.56~-8.22,P<0.05),升高NT-3水平(MD=8.04,95%CI 7.01~9.07,P<0.05)。同时,丁苯酞软胶囊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RR=1.21,95%CI 0.75~1.94,P=0.43)。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能改善帕金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其他并发症,降低PARK-7、CRP水平和提升NT-3水平,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邵秋悦, 李则衡, 牛学斌, 滕幸, 呼彪彪, 徐传英, 崔桂云, 昝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04-3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帕金森病(PD)伴疼痛的相关性,了解PD伴疼痛的发病机制,以期为PD伴疼痛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取90名PD患者(PD组)和88名健康对照组(HC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评估运动症状(UPDRS-Ⅲ)、疾病分期(H-Y分期)和疼痛症状(KPPS评分),分析炎症因子与PD伴疼痛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IL-1β对PD伴疼痛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HC组相比,PD组血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1)。PD伴疼痛组的血清IL-1β水平高于PD不伴疼痛组(P<0.001)。PD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KPPS评分呈正相关(r=0.371,P<0.001)。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血清IL-1β是PD伴疼痛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IL-1β诊断PD伴疼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1。结论 PD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PD伴疼痛相关,可能是诊断PD伴疼痛的生物学标志物。

  • 朱婷鸽, 陈芬英, 孙世辉, 孙超, 薛文娟, 宿长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10-3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和引起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并评价神经电生理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78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52)和重症组(n=26),另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n=45)和不良组(n=33);分别对比不同组别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神经电生理特征,对引起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对患者病变特征(ROC)曲线分析电生理特征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比较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重症组患者面瘫、胸闷、腹泻、机械通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症组患者(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电生理特征发现,重症组的腓总神经传导速率和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显著低于轻症组,而F波异常率和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CMAP)波幅异常率则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结果说明,入院前病程>2周、脑脊液蛋白升高、入院时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MRC-Score)≤30、机械通气、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腓总神经传导速率减慢、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减慢、F波异常率增加、dCMAP波幅异常率增加以及轴索型损伤均为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均大于1,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总分613分,对应预后不良概率为74.56%,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ROC曲线获得腓总神经传导速率、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F波异常率、dCMAP 波幅异常率四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阳/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独预测,具有更优的预测效能。结论 分析重症GBS患者的电生理特征有利于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更清楚的了解,对预后不良具有十分重要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朱凌, 韩永升, 徐银, 薛本春, 王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17-3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告1例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僵人综合征(SPS)并发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APS-Ⅱ)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安徽省某神经病学研究所附院收治的1例51岁女性,临床以反复腰痛、腰腹及双下肢僵硬伴无力为特点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临床以反复腰痛、腰腹及双下肢僵硬伴无力为特点,早期误诊为分离转换障碍,后检查发现血清及脑脊液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阳性,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过氧化酶抗体滴度升高,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神经电生理提示静息状态下以体轴肌为主的连续性运动单位电位发放,诊断为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SPS、APS-Ⅱ(桥本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予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病情改善。结论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SPS并发APS-Ⅱ临床虽具有一定特异性,但由于临床罕见,易误诊、漏诊,尤其是病程早期。

  • 陈丽卿, 付俊一, 苏堂枫, 刘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22-3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 SLC6A1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癫痫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对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及门诊随访的1例 SLC6A1 基因变异导致的肌阵挛-失张力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文献,总结SLC6A1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 患儿,女,1岁8月龄出现频繁腿抖,独站不稳及摔跤,伴有频繁眨眼。于2岁3月龄因仍不能独立行走开始康复训练。不会说话,不愿意理人。视频脑电图提示背景节律慢化;醒睡期见双侧前头部、后头部或广泛性高波幅慢波、棘慢波或节律发放。头部MRI提示双侧额叶斑点状高T2 Flair信号灶。Gesell发育评估量表发育商64,发育年龄为21月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提示目前无明显孤独症表现。基因突变分析发现患儿SLC6A1基因存在一处杂合变异c. 889G>A(p. Gly297Arg),突变来自母亲及外婆,其母亲及外婆幼时有抽搐史。总结既往文献,SLC6A1基因突变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临床表型为癫痫(失神、失张力、肌阵挛及肌阵挛-失张力发作为主)、发育迟缓、孤独症样表现等。SLC6A1基因突变可以为错义变异、无义变异、移码变异、剪切变异、染色体微缺失等。结论 SLC6A1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可以导致以癫痫发作为主的神经发育障碍,常伴有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等。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丙戊酸是一线治疗药物,苯基丁酸是潜在有效药物。

  • 张晓静, 林培彬, 欧文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27-33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DA)转基因(YG8R)小鼠运动行为学及病理变化。方法 利用加速转棒实验、旷场实验、抓力实验和步态检测等行为学手段,评价YG8R转基因小鼠与同窝野生型(WT)小鼠的运动差异;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小鼠脊髓组织中神经元的死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小鼠背根神经节(DRG)和小脑组织中Fratax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第4个月开始,与WT组相比,YG8R小鼠的在棒时间、运动距离和抓力均明显下降(P<0.05);在第6个月,与WT组相比,YG8R小鼠的左后肢和右后肢步长距离显著下降(P<0.05),YG8R小鼠两前肢和两后肢步宽显著增加(P<0.01),右后肢的摆动时间显著下降(P<0.01),左后肢及右后肢触地时间显著增加(P<0.05);YG8R小鼠脊髓中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P<0.01);qRT-PCR结果表明,与WT组相比,YG8R小鼠脊髓和DRG中Frataxin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01)。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基于GAA重复扩增的转基因YG8R小鼠FRDA模型的详细运动特征及病理变化,这将为后续研究FRDA的疾病机制和治疗提供证据。

  • 卢灿, 于德洋, 王先文, 贾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32-3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极低频电磁场(ELF EMF)通过对miRNA23(miR-23)/Nocth信号通路促进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失恢复的机制研究。方法 建立成年雄性SD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进行ELF EMF干预,给予NC miR序列或miR-23抑制物侧脑室注射。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脑梗死体积,检测miR-23表达水平,Notch1、Jagged1、Hes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Zea 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率增加,miR-23、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ELF EMF组的Zea 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率降低,miR-23、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miR-NC+ELF EMF组比较,miR-23+ELF EMF组的Zea 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率增加,miR-23、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ELF EMF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缺失恢复,这一作用与增加miR-23表达、激活下游Notch1通路有关。

  • 王志丽, 秦伟, 胡文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38-34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新型炎症标志物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头颈动脉夹层(CC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01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为C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性轻度脑卒中组(48例)、中重度脑卒中组(15例)和非卒中组(38例)SII和SIRI指标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探讨CCAD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及炎症标志物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卒中组相比,急性轻度和中重度脑卒中CCAD患者的SII、SIRI水平显著升高;且中重度脑卒中组明显高于轻度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I和SIRI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rSII=0.306,PSII=0.002)、(rSIRI=0.271,PSIRI =0.006)]及出院时mRS评分[(rSII=0.264,PSII=0.008)、(rSIRI=0.240,PSIRI =0.016)]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II水平与CCAD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独立相关(P<0.05),而非高SIRI。NIHSS评分在SII水平与不良预后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SII预测CCAD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2.6%,最佳截断值为1 160.63×109/L。结论 SII和SIRI水平升高与CC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功能预后有关,高SII水平是CCAD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张鑫, 薛慧, 孟天予, 耿尚勇, 郑雅楠, 赵吉利, 杜文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45-34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激活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促炎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在CIS后的抗炎作用及其对MCP-1/CC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烧灼法建立永久、局灶性脑梗死模型(dMCAO)。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姜黄素组。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且不灼烧大脑中动脉分支。姜黄素组于dMCAO术后连续7 d给予腹腔注射CUR [200 mg/(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TTC染色方法计算脑梗死体积,转棒实验(Rota-rod)及 Longa评分评价小鼠肢体功能。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CP-1、CCR2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结果 AIS后MCP-1/CCR2表达增加。在实验中,与Sham组相比,dMCAO组表现出更高的改良Longa评分、更短的滚轮运动时间、更低的脑血流量减少百分比和更大的梗死面积(P<0.05);CUR组较dMCAO组的改良Longa评分更低,Rota-rod运动时间更长,脑血流量减少百分比更高,梗死面积更小(P<0.05)。姜黄素治疗改善了小鼠近期神经功能转归,减少了梗死周围区域Iba-1的合成,抑制了IL-1β、TNF-α和IL-6等促炎因子的合成。结论 姜黄素通过下调MCP-1/CCR2通路抑制AIS后神经炎症反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姜黄素可能为AIS患者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 杨楠, 耿德勤, 刘尚奇, 王方园, 王纾, 阚姝, 巩诗彤, 王敦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50-35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C)及各项独立相关风险因素,建立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的诺莫图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 对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2∶1的比例)到训练集(n=546)和验证集(n=254),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筛选LAA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诺模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临床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评估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Calibration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胱抑素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LAA的独立相关预测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800(0.762~0.838),诊断阈值为0.6224,对应灵敏度为68.3%、特异度为79.2%,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38(0.786~0.890),诊断阈值为0.5901,对应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78.5%,Calibration校准曲线拟合良好。结论 该诺莫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其效果评估比较理想,可以较为简便及直观地个体化识别LAA高危患者,对LAA患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早期通过各项预防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张晓鸽, 吴敏, 高旸, 左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57-36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相关。方法 连续收集437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史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曲线面积(AUC)为0.589(95%CI 0.509~0.688,P=0.029),最佳截止值为 5.89,敏感度为65.00%,特异度为51.65%。结论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导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婛, 岑庚钰, 黄燕兰, 钟一飞, 江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62-36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特鲁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10月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患者31例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综述。NIHSS评分与D-聚体、纤维蛋白原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1.29%),28例有多个病灶(≥2个),31例均有D-二聚体增高,19例出现纤维蛋白原异常,肺癌18例(58.06%),肠癌3例(9.68%),胃癌5例(16.13%),宫颈癌2例(6.45%),肝癌3例(9.68%),16例有转移(51.61%),NIHSS评分与D-二聚体无明显相关性(0.041),与纤维蛋白原呈一定负相关性(-0.162),但二者与NIHS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急性多发性脑梗死,需考虑特鲁索综合征,同时患者的D-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可能与缺血卒中相关,抗凝治疗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降纤维蛋白原治疗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刘媛媛, 付培基, 史聚源, 李依诺, 蒋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66-36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裴晓晨, 李佳, 秦毅丹, 苏杭, 陈加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69-37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周佳君, 罗涟, 郭莉丽, 李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73-37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程萍, 陈治任, 孙旭, 杨梅芳, 张侠, 黄文娟, 陈巍巍, 谢志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75-37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栋, 张亚男, 周俊芳, 黄真灿, 李宛儒, 张筱彤, 王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79-38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学斌, 杨灿, 李秋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382-3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