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31
  

  • 全选
    |
    专家讲座
  • 贾建平,王舒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387-39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方璐璐,惠品晶,丁亚芳,颜燕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391-3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颈部血管超声(CDU)及CT血管造影证实的单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且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151例,根据临床表现分症状组和无症状组,CDU检查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斑块纤维帽完整性、溃疡型斑块及斑块钙化等情况),比较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血管狭窄程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Vm、Vs、Vd及PI);CT灌注成像(CTP)记录双侧基底节、颞叶CTP各参数(CBF、CBV、MTT及TTP)。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健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值,以及患侧基底节及颞叶CTP参数。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症状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特征:CDU示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症状组患者,其溃疡型斑块、斑块表面钙化的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的双侧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症状组健患侧Vm、Vs及Vd差值均较无症状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患侧基底节及颞叶的CBF、MTT及TT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的患侧基底节及颞叶的CTP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会引起颅内低灌注,但颈动脉中度狭窄且斑块性质不稳定同样会出现临床症状,评估颈动脉斑块特征及狭窄程度对临床个体化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王远青,姚洁,刘鑫,雷小晶,董丽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397-4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2022年11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基底动脉狭窄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78例,根据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分为血管内支架植入(Endovascular Stenting,EVS)组及非EVS组,在治疗前后对其进行注意与处理速度—连线试验(TMT-A)、执行功能—连线试验(TMT-B)、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问卷调查。并追踪随访6个月,再次进行TMT-A、TMT-B、MMSE等神经心理学测验。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次CT灌注(CT perfusion,CTP)检查,评估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总结对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的效果。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78例患者,年龄(45.03±13.00)岁,男女比例为1.79∶1,EVS组及非EVS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1周内,MMSE改善情况EVS组与非EV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TMT-A、TMT-B变化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随访6个月后,EVS组在MMSE、TMT-A、TMT-B改善情况优于非EVS组(P均<0.05)。EVS组在术后脑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TTP明显缩短,CVB增加。非EVS组未见相似变化。结论 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随时间延长效果愈明显。

  • 邓亮,郭碧君,邹燕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02-4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Tau蛋白在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水平与重症HICH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在2019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20例重症HICH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MIF、Tau蛋白水平。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半年以上随访,根据标准重新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MIF、Tau蛋白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和Kaplan-Meier法探究患者预后不良的MIF、Tau蛋白水平临界值及与重症HICH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清MIF水平和Tau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试者(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MIF水平和Tau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F水平和Tau蛋白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4.43 ng/L,216.25 pg/ml,血清MIF水平预测H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5(95%CI=0.759~0.849)、81.56%、83.24%,且血清Tau蛋白水平分别为0.847(95%CI=0.764~0.831)、82.26%、79.68%,均处于较高水平;血清MIF水平≥64.43 ng/L时的患者生存曲线明显优于血清MIF水平<64.43 ng/L的生存曲线,血清Tau蛋白水平<216.25 pg/ml时的患者生存曲线也明显优于血清Tau蛋白水平≥216.25 pg/ml时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显示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HICH患者的血清MIF、Tau蛋白水平较健康人显著升高,且预后不良患者的血清MIF、Tau蛋白水平较预后良好患者更高,血清MIF、Tau蛋白水平与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HICH患者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

  • 欧诒丹,钟纯正,高元杰,郭春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06-4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miR-1976、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及与姿势步态异常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2年10月我院76例PD患者设为研究组,另取本院同期53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iR-1976、GDF-15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运动亚型PD患者血清miR-1976、GDF-15表达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miR-1976联合GDF-15预测姿势步态异常型PD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miR-1976、GDF-15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miR-1976、GDF-15水平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iR-1976、GDF-15高表达与姿势步态异常型PD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miR-1976、GDF-15联合预测的AUC值最大为0.907,对应敏感度为92.50%,特异度为77.78%。结论 PD患者血清miR-1976、GDF-15水平升高,根据其表达情况能正向反映PD病情程度;另姿势步态异常型患者血清miR-1976、GDF-15水平较震颤型高,联合检测能有效预测姿势步态异常型PD,提升诊断准确度,利于临床早期防治。

  • 余爱勇,柏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11-4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3条少见而特殊的丘脑动脉(丘脑结节动脉、丘脑穿通动脉、脉络膜后动脉)闭塞在病因学特征。方法 收集48例膝状体动脉闭塞和19例非膝状体动脉闭塞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因学分型差异。结果 与膝状体动脉闭塞组相比,在症状学上,非膝状体动脉闭塞组表现为高级智能减退(0.00% vs 21.1%, χ2=10.747,P=0.001),膝状体动脉闭塞组在偏身感觉障碍(75% vs 21.1%, χ2=16.466,P<0.001)的比例高。在病因学上,非膝状体动脉闭塞组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9.17% vs 84.2%, χ2= 16.679,P<0.001)的比例高。在病灶体积上,非膝状体动脉组患者梗死体积较大(t=10.86,P<0.0001)。结论 非膝状体动脉闭塞引起的丘脑梗死有自身特征:症状学上以高级智能减退为主、在病因学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因此在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大血管病变的筛查。

  • 袁少勇,张丽君,万雪梅,赵明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17-4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血清尿酸(UA)、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皮质醇(COR)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9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7分患者纳入非抑郁组(86例),7≤评分<17分为轻度抑郁组(28例),17≤评分<24分为中度抑郁组(24例),评分≥24分为重度抑郁组(12例)。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与NIHSS评分和ADL评分相关性。结果 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ADL评分则明显下降(P<0.05)。在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及NIHSS评分上,轻度抑郁组最低,其次为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最高(P<0.05)。而ADL评分则轻度抑郁组最高,其次为中度抑郁组,重度抑郁组最低(P<0.05)。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ADL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升高,ADL评分明显下降,并且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及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与抑郁程度相关。血清UA、non-HDL-C及COR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ADL评分呈负相关,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郭珂珂,郝静,郭艳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22-42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依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与研究组(n=100)。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两组治疗14 d。通过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评分下降率(≥18%为有效),评价两组治疗14 d总有效率;治疗前与治疗14 d Barthel指数(BI)量表和CSS评分,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血沉(ESR)水平。结果 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脑梗死患者BI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而脑梗死患者C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14 d脑梗死患者B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而脑梗死患者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脑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14 d脑梗死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14 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肯定,且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用药安全性良好。

  • 杨春景,孔令辉,代慈祥,陈绘颖,王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26-43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103例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n=61)与易损组(n=42)。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易损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占比显著高于稳定组,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证实血清TC、TG、LDL-C、HDL-C、ox-LDL均能用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预测,且均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TC≥5.455 mmol/L、TG≥1.305 mmol/L、LDL-C≥2.655 mmol/L、HDL-C≤1.230 mmol/L、ox-LDL≥457.765 μg/L均为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TC、TG、ox-LDL易损斑块形成关系密切。

  • 尚文璇,耿新宇,张靖雯,李俐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31-4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当前较公认的他汀类降脂药与自发性脑出血的风险增加有关,但它们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这篇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了他汀类降脂药使用与脑微出血的关联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PubMed、荷兰医学文摘(the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2022年10月12日,收集他汀类降脂药与脑微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6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治疗后,脑微出血灶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OR=2.41,95%CI 1.78~3.2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并CMBs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下调患者血脂水平,明显减少脑微出血灶数目,减轻脑微出血程度。

  • 李雁翔,常虹,王延民,马丽峰,胡群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37-44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和信号转导分子3(SMAD3)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AIS的患者104例即为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分类,其中轻度组32例,中度组37例,重度组35例。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志愿者9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DAC3、SMA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HDAC3和SMAD3表达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HDAC3、SMAD3表达与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S组TG、TC、LDL-C、FIB、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AIS组HDAC3和SMAD3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重度组HDAC3和SMAD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中HDAC3和SMAD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中HDAC3、SMAD3表达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39,P<0.001;r=0.563,P<0.001)。血清HDAC3、SMAD3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98,P<0.001;r=0.572,P<0.001)。结论 AIS患者血清中HDAC3和SMAD3表达水平异常升高,两者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 李波,徐世成,赵安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42-4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治疗前血清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VD)以下主要类型:腔隙性脑梗死(L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226例IVD患者(LI组109例、TIA组117例),根据FAR平均值将两组患者分为LI低FAR组(≤0.11,n=61)、LI高FAR组(>0.11,n=48)及TIA低FAR组(≤0.11,n=68)、TIA高FAR组(>0.11,n=49);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33例作为对照。分析5组患者治疗前FA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AR水平与LI、TIA发生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FAR对LI与TIA的预测价值。结果 LI组:高FAR组中FAR较对照组及低FAR组FA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高FAR组中FAR较对照组及低FAR组FAR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R是L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FAR是LI的良好预测因子。结论 FAR是L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L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LI的预测因子。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宋莉,包泽岩,钟水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47-44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张亮,孙宏侠,王明宇,刘松,李宗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49-4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尹雷,周传彬,殷康福,李瑜霞,罗正龙,杨兴隆,徐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52-4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孟可 综述,程门雪,苏志强 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55-45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王雅明,牛翻燕,岳雅蓉,付琨燕,王云霞,薛慧 综述,项文平 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59-4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贾春凯,王韬 综述,王荔 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63-46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冯逸,朱玲玲,王挺玲,王珊珊 综述,吴刚,刘素芝 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68-47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月婷,付开磊,王仲廷,滕伟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72-47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文世行,聂琼 综述,张璇 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75-47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瑞,杨玲 综述,朱延梅 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5): 478-48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