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31
  

  • 全选
    |
    认知障碍专栏
  • 王国庆, 曹云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579-58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渐进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的研究使AD经典发病机制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受到了挑战,Aβ寡聚体(Aβ oligomers,AβOs)的毒性作用得到了一致性的认可,可能是AD发病的触发因素。关于Aβ寡聚体具体来源、结构和致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可能不同类型寡聚体致病毒性不一致,作用机制有差别。本文综述了对Aβ寡聚体的新近认知,以及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致病作用,以求更好的理解Aβ寡聚体和AD的关系,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 付孝淑, 郭春杰, 解博, 杨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584-58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加重、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绝大多数A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5岁之后,与此类常见的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LOAD)相比,约有5%~10%的AD患者在65岁之前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被定义为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EOAD)。尽管LOAD、典型遗忘型EOAD及非典型EOAD有着相同的分子病理学,即淀粉样蛋白-β(Aβ)和tau的积累,但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异质性。EOAD经常因非典型临床表现导致误诊或延迟诊断,且通常病情进展迅速,生存时间短,因此了解EOAD的特征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不同临床表型的AD似乎在某些脑区存在选择性脆弱性,这可能为解释这种异质性提供了一个方向。本篇综述分析比较了近年来典型遗忘型及非典型EOAD结构、功能及分子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探索影像学指标作为一种无创标志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期为EOAD诊断提供一些新思路。

  • 黎明坤, 田小萍, 陈戴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590-5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与执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attis痴呆量表的主动/持续部分(MDRSI/P)评估患者执行功能,根据患者执行功能情况分为执行功能障碍组(n=46)和执行功能正常组(n=72)。对比两组患者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以及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A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与BAD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与执行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使用Netica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并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118例AD患者中,有46例出现执行功能障碍,发病率为38.98%。执行功能障碍组患者各区域的脑白质纤维束FA值均明显低于执行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功能障碍组与正常组患者在病程、痴呆程度、画钟试验得分、BADS评分、MMSE评分、NPI评分、UPDRS评分、ADAS-Cog评分、WMLs体积、PVWMLs得分、DWMLs得分以及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痴呆和WMLs体积是A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ADS评分和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是保护因素(P<0.05)。各区域脑白质纤维束FA值均与BA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执行功能障碍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重度痴呆、BADS评分、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WMLs体积通过网络关系与执行功能障碍建立联系,BADS评分、重度痴呆、脑白质纤维束FA均值与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有直接联系,节点治疗方式通过影响WMLs体积,间接影响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AUC为0.839(95%CI 0.822~0.853,P<0.001),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表明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性较高。结论 脑白质纤维束FA值是AD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独立保护因素,与执行功能障碍呈显著负相关性。通过测定脑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可能是AD患者执行功能衰退的客观检查方法之一。

  • 潘波, 杜晞, 费章城, 曹海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596-60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ABO血型的差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当前缺乏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发展与ABO血型关联性研究的进展报告。本文概述了AD的发病机制、机体结构与异常功能及血液成分对AD的作用,总结了ABO血型的分子基础及其对机体、疾病的影响,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关联机制,以期为AD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思路。

  • 林亚可, 孙婷婷, 黄亚楠, 潘永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01-6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且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记忆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目前A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AD尚未取得良好效果,这迫使我们寻找治疗AD的新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可以改善AD患者的认知能力、神经精神症状等临床表现,这为AD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其改善AD患者临床表现背后的机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AD的发病机制。本文整理了AD患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特点,同时总结rTMS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沈延鑫, 尚天玲, 魏春晓, 王咏纯, 李明希, 孙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06-61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开发并验证一个预测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自2019年4月-2021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房的315例轻型AIS患者,其中PSCI组181例,非PSCI组134例。选取15个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相关的潜在预测指标。使用套索(LASSO)回归方法优化PSCI列线图模型预测指标的选择,最终缩减为10个对PSCI影响较大的预测指标,对这10个预测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区分度和临床实用性。采用Bootstrapping验证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预测PSCI风险列线图模型包括5个预测指标,即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既往卒中病史和最大横切面直径(DMTS)。该模型C指数为0.708(95%置信区间为:0.651~0.765),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通过内部验证得到C指数为0.682。在本研究中,校准曲线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DCA表明,当PSCI的阈值概率大于27%时,使用本研究中开发的预测PSCI风险列线图模型可获得更高的净收益。结论 该预测PSCI风险列线图模型结合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既往卒中病史和DMTS,便于临床医生预测轻型AIS患者的PSCI风险,是一个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的工具。

  • 费慧, 姜雯雯, 房圆, 白丽, 祁雯雯, 李玲, 艾迪娜·艾斯克尔, 钱时兴, 李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12-61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上海社区老年人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评价,比较电话与面谈方式差异,为社区初步筛查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的5 084名老人为调查对象,用自评工具AD8、PHQ-9、GAD-7,进行现场式、电话式和混合式问卷调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4 253份,现场调查组、混合调查组及电话调查组的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1.50%、83.33%、81.90%,自我评价认知功能低的检出率分别为36.34%、19.08%、9.53%,3组AD8均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组老年人在认知功能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方面相同的为抑郁。结论 社区老年人的自评认知功能受到抑郁情绪的影响,筛查时现场与电话调查得到的结果存在差异。

  • 高兴, 卢燕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17-6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严重影响着卒中幸存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炎症反应(Inflammatory response)已经被证实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它会损伤机体的神经细胞,使得机体的炎症反应更加活跃,释放出更多的炎症因子,破坏了神经环路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既往的国内外研究探讨了炎症生物标志物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但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观察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来探讨炎症反应在PSCI患者中的作用。

  • 周美丽, 任煜, 管琦, 郑子淳, 韩妮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22-62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脑低灌注(CCH)是导致血管性痴呆(VaD)认知障碍的潜在重要病理因素,病理机制复杂多样,其中脑白质病变是最主要的病理特征,贯穿于CCH所致认知障碍的整个病变过程。慢性脑灌注不足引起的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白质病变的重要原因。本文对脑白质病变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以及改善VaD中的脑白质病变而减缓VaD的发生发展进行阐述,对VaD的机制研究及其治疗方法进行探索,以寻求VaD治疗靶点预防其发生、改善症状。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胡彦兵, 达吾提江·依拉木, 郭雄, 潘红波, 何康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28-63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缺氧相关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筛选缺氧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首先,下载GSE16561和GSE58294数据集,以及缺氧相关基因集,筛选缺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随后对这些差异表达的缺氧相关基因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分析,筛选缺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免疫细胞进行分析。最后对转录因子和miRNA进行了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得到13个缺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这13个基因主要富集到了葡萄糖跨膜转运、单糖跨膜转运以及线粒体自噬调节等过程。基于LASSO回归和支持向量机算法,最终确定了8个缺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与大部分免疫细胞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此外,预测到8个基因对应的209个转录因子的关系网络,以及6个基因对应的25个miRNA。结论 本文最终筛选了8个缺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它们可能作为抑制卒中后的脑损伤的治疗靶点。此外,糖代谢和免疫机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龙云飞, 肖飞, 李淑华, 苏闻, 陈海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36-6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寻找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探索PD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选择在北京医院临床确诊的PD患者24例,其中12例为仅有PD病史(P1组),另12例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基础疾病(P2组);筛选24例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者(对照组C1和C2组),采集血清标本去除高丰度蛋白后,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技术检测各组血清中蛋白表达,采取双重对比将P1组与C1组、P2组与C2组比较,分别筛查出差异表达蛋白,再从中筛选出表达变化(上调或下调)一致的蛋白,确定为PD差异表达蛋白,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解释。结果 各组对比后,共鉴定出4种差异表达的蛋白为PRG4、CFHR-3、ACTG1、HIST2H2BF,其中PD患者的血清中PRG4、CFHR-3表达上调,ACTG1、HIST2H2BF表达下调且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结论 应用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筛选出了帕金森差异表达的蛋白,可能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乔清, 邢永红, 曹宸, 俞宁, 周官恩, 李志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41-64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高分辨核磁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从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患者及病案室归档住院病历中,共收集到10个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病例,结合文献总结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预后等特点。结果 1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言语障碍、肢体无力、头痛、头晕、视物成双、呃逆等;系统性血管炎免疫相关检查大致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轻度升高。实质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前后循环供血区均可分布,血管影像学检查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微动脉瘤等病变。部分病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经3个月、1年随访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2例复发后缓解,1例复发后死亡。结论 高分辨核磁发现责任血管管壁均匀向心性增厚伴强化,有助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明确诊断。

  • 叶清林, 蒋晓江, 郎莹, 毛丹丹, 陈向阳, 张远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47-6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暴露于夜间相同的交通噪声环境在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睡眠、心理影响结果,本文拟通过观察夜间相同交通噪声环境下的失眠人群和睡眠质量正常人群睡眠期脑电特征性差异,来解释噪声污染对不同人群差异性影响结果,从而为噪声污染敏感的失眠人群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方法 我们选择在夜间睡眠时段(22:00-6:00期间)长期居住在公路、铁道旁及飞机航线附近噪声暴露环境相对固定(50~60分贝,每次持续时间10~15 s左右)条件下的(居住时间6个月以上)人群,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纳入了26例睡眠质量正常人群和30例失眠人群,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测,多导睡眠脑电图(PSG)监测,重点观察其睡眠期纺锤波密度指数,并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睡眠质量及心理情绪变化特点。结果 本组数据中,在相同夜间噪声暴露条件下的睡眠质量正常和失眠的两组人群之间,人口学特征统计学无差异。睡眠质量正常人群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失眠人群(P<0.01),在26例睡眠质量正常人群的焦虑抑郁量表测评中有5例患有轻度焦虑(19.23%),没有出现中重度焦虑及抑郁症状,30例失眠人群中患有轻度焦虑6例(20.00%),中度焦虑15例(50.00%),重度焦虑4例(13.33%);30例的失眠人群中有15例患有抑郁(50.00%),其中轻度抑郁3例(10.00%),中度抑郁9例(30.00%),重度抑郁3例(10.0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SG监测中,反映出两组人群的睡眠纺锤波平均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质量正常人群的睡眠纺锤波指数为25.43高于失眠人群的16.60(P<0.05)。结论 夜间相同交通噪声环境下失眠人群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睡眠质量正常人群,纺锤波密度指数降低者失眠患者噪声污染环境下睡眠质量更差。

  • 王晔, 王德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52-6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神经白塞氏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1例患者均符合白塞氏病国际研究小组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并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结果 常见头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阵发性抽搐、精神障碍、偏盲、失语症等少见。磁共振检查急性期常见基底节区或脑干片状高信号,半球白质、脑室周围散在高信号,呈圆形、线形或新月状。脑脊液典型改变可见淋巴细胞、总蛋白量升高。诱发电位改变不明显。结论 神经白塞氏病一般急性起病,呈缓解与复发或持续进展病程。神经白塞氏病临床可见脑干综合征、脑卒中样类型、精神异常型和弥漫型等类型。目前诊断以临床为主,在白塞氏病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即可诊断。治疗主要用激素、细胞毒素类药物及血浆置换方法。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宫黎黎, 任红, 张帅, 王竹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55-65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1例以后骨间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基因检测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患者及家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对疾病进行简要总结。结果 患者为15岁男性,因右前臂无力、抬指不能1月余就诊。电生理检查结果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基因检测示PMP22基因外显子区域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变异。结论 HNPP具有临床异质性,轻微受压后即出现神经麻痹,神经电生理检查存在多发周围神经损害时,应考虑本病可能。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 简雯, 蔡丹, 张红, 李杰, 卢晓庆, 沈遥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59-66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病首次发作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和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MOG抗体病患者首次发作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的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中位年龄29.5岁。首发症状以发热和头痛(5例)、癫痫(3例)、头晕(3例)多见。幕上病灶包括丘脑(7例)、皮质下白质(6例)、皮质(5例)、胼胝体(2例)、基底节(2例)。幕下多累及脑干,包括桥脑(5例)、小脑中脚(3例)、中脑(2例)、延髓(2例)。脊髓受累3例,长节段横贯性1例。脑脊液细胞数增高13例,7例脑脊液蛋白升高。血清MOG抗体滴度范围在1∶3.2~1∶512。14例患者均接受静脉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仅1 例患者出现视神经炎复发。结论 本组成人MOG 抗体病女性稍多于男性,以ADEM表型最多见。幕上病灶以丘脑和皮质下白质多见,幕下以脑桥多见。急性期经静脉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预后大多良好。

  • 综述
  • 贾淑培, 杨文明, 于顾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63-66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铜的作用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体内铜稳态异常会表现为铜缺乏或铜过量,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导致细胞损害死亡、器官功能异常。铜死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机制已被发生及证实,其发生与铜过载有关,目前在肝豆状核变性中证实了铜死亡的存在,这对于未来我们研究铜代谢障碍疾病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 杨悦悦, 马素娜, 陈净, 吴松, 关梦雅, 王晶莹, 任彬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7): 667-67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外泌体既可以介导细胞之间的通信,又具有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故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修饰改造外泌体,制备具有脑靶向性和治疗作用的工程化外泌体,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与治疗,以期提高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修复,减少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本文从外泌体、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工程化外泌体的制备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讨论工程化外泌体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