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而在国际卒中研究领域备受瞩目,但因其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而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临床观察性研究表明,卒中后12个月内患者的认知功能呈不同程度的恢复,这一恢复与神经可塑性机制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神经可塑性机制对于制定最佳的卒中后神经系统修复策略并对受损脑功能进行补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卒中后自发神经可塑性机制,包括神经细胞的可塑性、突触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和脑网络的可塑性,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神经可塑性与脑功能恢复的动态和复杂性。随后探讨了增强神经可塑性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非侵袭性脑刺激和其他方法,提倡早期干预效果好。尽管一些新兴方法尚缺乏明确的临床依据,但初步研究中的疗效令人鼓舞,有望开启卒中后治疗的新篇章。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与对神经精神疾病研究的加深,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成功建立并评估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的关键。目前,鼠类模型因具有与人类基因水平高度同源、繁殖快、易获得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和药物研究中,本文就认知功能障碍鼠类模型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初步探讨,以期为研究者在相关模型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目的 帕金森病(PD)中轻度认知障碍(MCI)的诊断方法不一,目前适用PD-MCI的神经心理学量表缺乏共识,制定合适的综合量表势在必行。方法 本研究纳入92例诊断明确的PD非痴呆患者,进行中国版PD-MCI指南和运动障碍学会推荐的五大认知域综合量表。根据本课题组正常对照组在相同量表下计算的常模,将患者分为PD非认知障碍和PD-MCI。采用t检验观察量表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量表在识别PD-MCI各认知域损害敏感度特异度最高的临界值,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最终确定PD-MCI综合认知域评估量表具体内容。结果 研究发现应用简版视空间记忆测验长时回忆、画钟、数字广度倒背、连线A时间、词语流畅性水果、连线B时间、相似性、波士顿命名、听觉词语学习测验长时回忆及逻辑记忆测验短时回忆组合下的十分制综合认知域评估量表在预测PD-MCI方面具有显著的诊断效度,曲线下面积为0.971(95%CI 0.941~1.000)。结论 使用推荐的临界值后可以更好将PD-MCI进行亚型分析,便于临床观察各亚型PD-MCI转归及临床特异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目的 构建北京地区帕金森病(PD)相关认知域评估量表划界分常模以及探讨神经心理测评异常的最佳划界值。方法 纳入33例正常社区中老年人和89例非痴呆型PD患者,所有受试者接受了总体认知功能筛查和相关认知域量表评估。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是否>25分,将PD患者分为轻度认知障碍(PD-MCI)或认知正常(PD-NC)。为比较PD相关认知域评估量表诊断PD-MCI与总体认知功能筛查诊断PD-MCI的一致性,对低于正常标准的不同划界值(即低于均值的1.00SD、1.28SD、1.64SD、1.96SD)进行了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检测,以筛选最佳的划界值。结果 构建了北京地区PD相关认知域评估量表的划界分常模,并发现应用1.96SD划界值诊断PD-MCI、PD-NC的一致性最高,即敏感度、特异度最佳。结论 通过本研究构建了PD相关认知域评估量表的划界分常模,填补了国内多数PD认知障碍评估量表无划界值的空白,并提出神经心理测评异常的最佳划界值,为我国PD患者的认知域测评提供了评估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早期发现P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进行早期干预。
目的 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神经丝轻链蛋白(Nf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性及联合检测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评估、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SCI分为PSCI组、无PSCI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入院时、2周后、4周后MnSOD、NfL、Lp-PLA2,Pearson分析MnSOD、NfL、Lp-PLA2与MoCA评分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SCI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入院时、2周后MnSOD、NfL、Lp-PLA2预测PSCI的价值。结果 PSCI组入院时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患者占比高于无PSCI组,MoCA评分低于无PSCI组(P<0.05);两组2周后、4周后MnSOD均高于入院时,NfL、Lp-PLA2均低于入院时,PSCI组2周后、4周后MnSOD低于无PSCI组,NfL、Lp-PLA2高于无PSCI组(P<0.05);入院时、2周后、4周后MnSOD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NfL、Lp-PLA2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入院时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脑萎缩、MnSOD、NfL、Lp-PLA2均与MoCA评分显著相关(P<0.05);入院时、2周后两两联合的AUC大于单独指标,三者联合的AUC>两两联合的AUC,且2周后三者联合的AUC 0.944>入院时三者联合的AUC 0.932,预测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93.44%。结论 MnSOD、NfL、Lp-PLA2为脑卒中后PSCI的重要因素,能为临床早期评估预测PSCI提供参考依据,以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改善预后。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极化调控因子[干扰素调控因子8(IRF8)]在脑卒中康复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这是一项横断面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自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在卒中后2周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确定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组(n=76)和非PSCI组(n=42)。RT-qPCR用于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RF8基因表达。通过二元逻辑回归进行研究IRF8基因表达和认知结果之间的联系。结果 PSCI组PBMCs中IRF8 mRNA表达显著高于非PSCI组(P<0.001)。在IRF8 mRNA三分位数中观察到PSCI和非PSCI患者比例的显著差异[T1:53.8%(21/39),T2:64.1%(25/39),T3:75.0%(30/40),χ2=8.082,P=0.018]。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IRF8 mRNA表达最高的三分位数(>0.024)(OR=1.956,P<0.001)、年龄(OR=1.062,P<0.001)、NIHSS评分(OR=1.145,P=0.014)、血红蛋白(OR=1.194,P=0.024)与PSCI风险较高显著相关。当截断值为0.01时,IRF8 mRNA预测PSCI的AUC为0.682,准确率为71.49%,特异度为50.24%,敏感度为71.42%。将IRF8 mRNA、年龄、NIHSS评分、血红蛋白纳入列线图中,其预测PSCI的AUC为0.862。结论 缺血性卒中入院时PBMCs中IRF8 mRNA表达与卒中后急性期的PSCI相关。
目的 探究定量脑电图(QEEG)慢波功率δ/α比值(DAR)和δ功率值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2022年1月—2023年10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小血管病患者80例,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并完成定量脑电图检查,计算DAR值和δ功率值,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40例,平均受教育年限(8.50±2.00)年,平均年龄(62.38±6.32)岁,女性8例(占20%),男性32例(占80%);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40例,平均受教育年限(8.00±4.00)年,平均年龄(63.60±7.14)岁,女性10例(25%),男性30例(75%)。认知功能障碍组与认知功能正常组在教育年限、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MoCA量表评分分别为8~24(14.00±9.00)分和26~28(26.00±1.00)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22,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DAR值及δ波功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与QEEG慢波功率DAR值及δ功率值有相关性,且与DAR值、δ波功率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小血管病患者定量脑电图DAR和δ功率值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提示DAR和δ功率值可以作为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的指标。
目的 探讨体育活动和负性心理状态在睡眠质量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淄博市中心医院的119例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采用自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体育活动及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层回归法分析体育活动及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 117例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8.39±1.20)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育活动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评分与体育活动及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77,-0.750;P<0.001),与负性情绪评分呈正相关(r=0.585,P<0.001)。分层回归法分析显示,体育活动及负性情绪在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中介作用(P<0.05)。结论 AIS患者30 d后的睡眠质量较差;睡眠质量与体育活动、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具有较好相关性;体育活动及负性情绪在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主要通过慢性间歇性缺氧、睡眠结构紊乱以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等机制导致认知障碍的发生。其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等下降,并伴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缺损。随着近年对OSAS监测和评估体系的逐渐成熟,针对OSAS治疗手段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OSAS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本文就OSAS认知功能障碍近年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脑微梗死(CMI)作为一种极小的仅能在组织病理发现的缺血性病变,常发生在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和脑卒中等患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CMI的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研究发现,CMI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脑卒中后的预后及康复,而且还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与风险。CMI的临床影响可能由较高的CMI数量和不同区域的分布决定。因此,本文将对CMI数量、分布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CMI的深入探究及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目的 探讨免疫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22年关于免疫疗法治疗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RevMan5.3、Stata14进行质量评估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计2 7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免疫药物干预对第90 d mRS评分(P=0.45)及Barthel指数(P=0.33)均无明显影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GSK249320(OR=1.33,95%CI 0.48~3.67)、Abciximab(OR=1.20,95%CI 0.69~2.07)、Cyclosporine(OR=1.07,95%CI 0.39~2.95)的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及IL-1Ra(OR=1.22,95%CI 0.75~1.96)、Abciximab(OR=2.75,95%CI 0.36~20.96)的Barthel指数评分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为GSK249320>Abciximab>Cyclosporine>Placebo>IL-1Ra>Natalizumab>Enlimomab;Barthel指数SUCRA排序为IL-1Ra>Abciximab>Placebo>Natalizumab。结论 与安慰剂相比,免疫疗法治疗脑卒中并未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其原因可能与目前对卒中免疫的时空动态性、个体化特征了解尚不足,缺乏系统、全面的免疫治疗方案有关。
目的 优化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实现早期幽门后喂养的护理流程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连续入住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科ICU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53例首发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2019年1月—2020年5月的25例患者,实验组为2020年6月—2021年12月的28例患者。实验组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鼻肠管置入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总耗时及血管内低温治疗启动耗时。结果 实验组的鼻肠管置入成功率为85.7%,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总耗时(48.84±19.12)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鼻肠管置入时鼻咽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管内低温启动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期间实现早期幽门后喂养的优化流程可确保血管内低温治疗按时启动,有效缩短鼻肠管置管耗时,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应用可穿戴设备评估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短期的步态变化。方法 在未服药/未开机、服药/未开机和未服药/开机3种不同的治疗状态下,让患者佩戴可穿戴传感器完成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收集并分析时空运动参数。结果 共13例平均病程(8.00±1.38)年的接受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与未服药/未开机状态相比,脑深部电刺激使患者的起立行走测试总用时由(30.63±17.58) s缩短至(19.50±5.78)s(P=0.003),步长由(39.44±14.34)cm增加至(49.46±13.41)cm(P=0.004)、步速由(0.68±0.27)m/s增加至(0.91±0.25)m/s(P=0.005),躯干前倾最大角度由(-25.32°±10.83°)减少至(-17.32°±12.49°)(P=0.047),躯干后倾最大角度由(-22.03°±11.24°)减少至(-13.16°±12.83°)(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术后短期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可以缩短帕金森病患者起立行走测试用时,显著增加患者步长及步速,减少患者行走过程中躯干前倾角度。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动态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吕梁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为ACI组,然后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将其分为轻度组33例、中度组35例、重度组18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8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STAT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外周血PPARα mRNA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相关生化指标,全自动血压仪测量血压指标;Pearson分析ACI患者STAT6、PPARα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与ACI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舒张压、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外周血STAT6、PPARα水平在卒中1 d、3 d、7 d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在卒中7 d时水平达到最低,两者水平在卒中14 d时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ACI患者外周血STAT6和PPARα表达水平在卒中不同时间点均随病情程度的加重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I患者卒中1 d外周血STAT6和PPARα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外周血STAT6与PPARα水平呈正相关(P<0.05);ACI患者卒中不同时间点,预后良好组STAT6、PPARα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 ACI发生后患者外周血STAT6、PPARα水平均降低,且随着卒中时间的推移两者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STAT6、PPARα水平变化与AC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均有关。
利钠肽家族成员(NPs)与缺血性脑卒中(AIS)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证实NPs具有促进血管舒张、抗炎和抗凋亡等有益作用。其中心房钠肽(ANP)和脑钠肽(BNP)在心血管引起的有益作用与A型利钠肽受体(NPR-A)/环磷酸腺苷(cGMP)信号传导途径有关。随着C型利钠肽(CNP)及其依赖性受体(NPR-B)在脑组织中的发现,NPs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近期的研究已经证实ANP、BNP和CNP及其同源性受体对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产生有益的影响。然而,NPs在其中介导的通路机制仍不清楚。本综述旨在对NPs、cGMP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后期NPs在AIS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刺激下可被诱导为M1、M2不同表型,发挥神经毒性与神经保护的双重作用。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并探讨通过干预小胶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