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30
  

神经介入专栏组稿专家:王守春
  • 全选
    |
    神经介入专栏
  • 王龙冰, 宋智, 张少涛, 罗霞, 李经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771-77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与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PTAS)治疗不同临床特点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SA)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2年5月共计93例手术病例,根据患者的血管形态及年龄将手术方式分为PTA组(56例)及PTAS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月MRS评分、术后6月mRS评分及术后1年责任血管再次卒中率。结果 在病变血管MORI分型C患者PTA组多于PTAS组;两组的其余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PTA组与PTAS组的手术成功率(98.2% vs 100%),术后30 d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6% vs 2.7%)以及术后3月的良好预后率(92.7% vs 94.1%)、术后6月的良好预后率(94.5% vs 94.1%)、术后1年内手术血管再次卒中率(3.6% vs 2.9%)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病变血管MORI分型C中,PTA安全性明显高于PTAS;其余患者两组间在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效果及术后1年症状再狭窄率均无明显差异。

  • 刘岩, 宁召腾, 孙洪扬, 于萍, 王贤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776-78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CAS)对急诊血管内治疗前循环串联病变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并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1例行急诊血管内治疗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CT再灌注损伤情况决定是否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90 d应用mRS评分进行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等因素对急诊血管内治疗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差异分析和多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T ASPECTS评分(OR=1.207,95%CI 1.001~1.456,P=0.049)、发病至再通时间(OR=0.997,95%CI 0.995~0.999,P=0.012)、症状性颅内出血(OR=-3.057,95% CI 0.005~0.411,P=0.006)可能是急诊血管内治疗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前循环串联病变术中CT排除再灌注损伤并同期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未增加出血风险,术中CT存在再灌注损伤风险而没有支架植入时短期内未增加再闭塞风险,非CAS组和CAS组的患者90 d良好预后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高ASPECTS评分是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更长的发病至再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是影响患者良好预后的危险因素。

  • 宋康佳, 李超, 徐保锋, 周杰, 岳飞学, 张文彬, 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782-78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颈动脉残端综合征(CSS)所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8月—2022年10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筛选由CSS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危险因素、手术相关特征及预后,分析血管内治疗的效果。结果 共23例患者满足CSS的诊断标准,其中19例患者实现再通,7例患者实现了延伸的脑梗死溶栓分级(eTICI)3级。14例同期植入了颈动脉支架。1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颅内出血,其中1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并因此于院内死亡。发病90 d时,共有8例患者实现了功能独立(mRS≤2),4例患者在90 d内死亡。结论 CS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栓子脱落引起的颅内动脉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CSS的有效方法。

  • 赵新宇, 朱良付, 吴立恒, 周志龙, 徐田明, 管民, 马振凯, 孟淑辉, 贺迎坤, 周腾飞, 周佳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788-79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A-ICAO)开通治疗中的微栓子(microemboli signal,MES)数量进行监测,遴选术中发生MES的危险步骤,以提高血管内治疗(EVT)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4月1日—202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56例患有症状性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并接受EVT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数据收集。并分别于再灌注治疗的7个步骤中记录了MES发生的次数,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统计。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和术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据MES结果以及术后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中是否存在新的梗死灶,将其分为两组:DWI阳性(+)和DWI阴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MES产生数量较多步骤均为微导丝通过闭塞段探寻真腔(均数21.81、17.75,P<0.05)、第1次预扩张(均数23.29、17.43,P<0.05)操作;且术后有新发梗死灶与术中MES总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闭塞开通术中微导丝通过闭塞段探寻真腔、球囊预扩张很可能会诱发MES。在手术过程中MES的数量与术后并发性梗死灶有显著相关性。推测术中MES与患者术后新发梗死灶有关。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位亚敏, 邓文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793-79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白质病变与脑出血迟发性水肿和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9月—2023年1月209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vSS评分进行脑白质病变分级,迟发性水肿定义为从4~7 d到8~14 d血肿周围水肿绝对体积增长差值(ΔPHE)≥7.5 ml。对影响迟发性水肿和90 d不良转归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ΔPHE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中脑白质病变者93例,迟发性水肿者91例,90 d预后不良者104例。回归分析显示v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初始血肿体积是脑出血后迟发性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影响ΔPHE的独立危险因素。v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初始血肿体积和年龄是脑出血90 d不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素。与无/轻度脑白质病变相比,中/重度脑白质病变更易出现较差的功能结局。结论 脑白质病变程度、入院NIHSS评分、初始血肿体积是脑出血迟发性水肿的危险因素,且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迟发性水肿可能是脑白质病变影响脑出血预后的一个潜在机制,还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 金鑫, 陈坤, 徐云霞, 许亮, 徐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799-80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惯性睡眠-觉醒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90 d神经功能、认知和情绪的影响。方法 分析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发病前惯性睡眠-觉醒昼夜节律进行分组,详细记录各组人口学数据及病变位置、危险因素、90 d结局等,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共5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0~68岁,平均(47.750±9.104)岁;其中男性40例(78.43%),男:女=3.64∶1;绝对夜晚型9例(17.65%)、轻度夜晚型18例(35.29%)、中间型22例(43.14%)、轻度清晨型2例(3.92%)、绝对清晨型0例。各组基线一致(P>0.05),单因素分析示各组间发病90 d MMSE评分(P=0.021)及HAMA评分(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示差异均来源于绝对夜晚型与中间型。Spearman相关分析同样提示急性卒中发病90 d认知功能(r=0.492,P<0.001)与焦虑状况(r=-0.428,P=0.002)均与睡眠-觉醒模式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示睡眠-觉醒模式(P=0.018)、发病14 dMMSE(P=0.001)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0 d认知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觉醒模式(P=0.040)、发病14 d HAMA(P<0.001)是90 d焦虑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惯性睡眠-觉醒模式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认知和焦虑情绪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积极干预。

  • 周静, 温昌明, 高军, 张东焕, 余洋, 汪宁, 张在行, 张保朝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06-8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靶向TRIM63调节氧化应激通路改善急性脑卒中后血脑屏障损伤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方法 取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Vehicle组,Myomed-205组,构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小鼠模型,Myomed-205组、Vehicle组和Sham组分别于拔出线栓后腹腔注射TRIM63抑制剂Myomed-205和等体积溶剂。再灌注3 d观察各组小鼠TTC染色分析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干湿重法分析脑含水量。ROS、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和丙二醛试剂盒分析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指标含量。Evans Blue法检测血脑屏障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ZO-1、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发现Myomed-205处理组小鼠与Vehicle组相比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100 mg/ml的Myomed-205处理组小鼠比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脑含水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Myomed-205组小鼠在卒中后3 d、7 d、14 d ROS阳性细胞数比Vehicle组显著降低(P<0.05),促氧化应激指标MDA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抗氧化指标GSH、SOD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Myomed-205组小鼠比Vehicle组在卒中后7 d、14 d EB漏出显著降低(P<0.05),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抑制TRIM63信号通路促进小鼠脑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此过程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完成。

  • 申文雯, 王诗雨, 李婷, 张礼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11-81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对持续性局灶性癫痫、即持续性部分性癫痫(EPC)患儿临床表现的认识,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就诊的23例EPC患者资料。收集一般信息、临床表现、脑电图等诊断信息、手术及预后信息。结果 共收治23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起病年龄(5.1±3.0)岁,癫痫暴露年龄(6.0±3.5)岁。21例(91.3%)患者以局灶起源运动性发作起病。11例(47.8%)于病程0.3~3年出现偏瘫。受检患者脑电图均呈现受累半球节律减慢,11例受检患者出现大脑半球萎缩,13例出现海马体异常。7例受检患者患侧大脑半球代谢均降低,9例受检患者均存在大脑不同区域血流灌注降低。10例进行手术,手术年龄(7.7±3.4)岁,手术时病程(3.6±3.6)年,术后7例无发作,2例病情缓解,1例手术无效。结论 EPC多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所有患者脑电图存在受累半球节律减慢及发作间期的癫痫样放电。患者脑部血流灌注降低与其EPC发病可能存在相关性。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EPC患者癫痫发作情况。

  • 孙方玲, 余传勇, 王思懿, 许峰源, 李亦涵, 王英藩, 李炎章, 王小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16-8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2015—2020年江苏省部分农村地区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惊厥性癫痫患者的效果。方法 对进入该组的惊厥癫痫患者开展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及跟踪管理。评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服药剂量、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研究入组惊厥性癫痫患者共195例,其中男性117例。48.72%的癫痫患者丙戊酸钠治疗最大服用剂量≤600 mg/d。193例患者随访满1年,治疗有效率为74.09%。79例患者随访满5年,累积治疗有效率增长至87.34%。随着疗程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步下降,主观感觉病情改善的患者比例升高。结论 丙戊酸钠单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可推荐用于农村惊厥性癫痫的治疗。

  • 梁艳琴, 刘亢丁, 周胜宇, 侯艺伟, 王昊, 吴秀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22-82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三类抗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s)脑炎的临床特征,以期加深对该类脑炎的认识,加强早期诊治并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截至2023年10月之前发表的所有有关抗mGluRs脑炎的中英文文章,收集并归纳三种抗mGluRs脑炎的临床信息。结果 检索到关于抗mGluRs脑炎文章共49篇,最终纳入抗mGluR1脑炎40例,抗mGluR2脑炎3例,抗mGluR5脑炎43例。抗mGluR1脑炎好发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小脑综合征(95.0%,38/40);22.5%(9/40)的患者发现肿瘤,以淋巴瘤多见(66.7%,6/9);首次头部MRI异常约占52.8%(19/36),其中约一半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小脑萎缩。抗mGluR2脑炎主要表现为小脑综合征;肿瘤仅在2例国外患者中发现。抗mGluR5脑炎易累及中青年男性,边缘系统症状是其特征性表现,以精神行为异常与认知障碍最常见(74.4%,32/43);16.3%(7/43)的患者发生肿瘤,均为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对于任何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小脑共济失调,伴有MRI小脑异常或萎缩的患者,都应高度怀疑抗mGluR1/2脑炎的可能性,而对于以精神行为异常和认知改变为突出或首发症状的患者,需警惕抗mGluR5脑炎的可能。

  • 史亚茹, 褚旭, 高明康, 王金林, 王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29-8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报道以皮质脑炎为主要表现的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病(简称MOG-AD)4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上该病的正确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4例以皮质脑炎为主要表现的MOG-A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影像学、治疗和预后等特征。抗MOG抗体检测方法为基于细胞转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CBA)。结果 本文中4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6~32岁,均以皮质脑炎为临床表现,其中3例患者以癫痫发作起病,1例患者于头痛发热15 d后出现首次癫痫发作。头部MRI上表现为皮质区脑组织增厚并多发脑沟裂池内异常信号影,FLAIR序列上呈相对高信号。血清抗MOG抗体检测均表示阳性。患者经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均好转出院,其中2例患者随访期出现复发。结论 MOG-AD可以皮质脑炎为主要表型,表现为头痛、发热、癫痫发作,初期易被诊断为“感染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头部MRI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皮质肿胀;免疫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可出现复发;对于抗感染治疗效果差的皮质脑炎患者,需警惕该病,行血清MOG-IgG检查示“阳性”可明确诊断。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潘昕, 杨晶晶, 宋金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35-83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在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中出现嗜酸性透明核内包涵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或漏诊。近年来发现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为NIID的诊断提供了依据。本文报告1例以双上肢震颤为主要表现,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为NIID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NIID最新研究进展,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NIID这一罕见病的认识。

  • 张强, 余楠楠, 张天元, 王常明, 邓伟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39-84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磷脂综合征和神经精神性狼疮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相似,但诊疗策略不同,容易误诊误治。本文分析误诊原因并文献复习。回顾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收治的1例以血小板减少、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初诊为“神经精神性狼疮”,给予羟氯喹、糖皮质激素及吗替麦考酚酯诱导缓解,并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后患者出现磷脂抗体谱阳性及静脉血栓形成,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给予羟氯喹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吲哚布芬抗血小板聚集序贯治疗,随访5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未复发。抗磷脂综合征与神经精神性狼疮在首发症状及血栓事件的判断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吲哚布芬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方案在抗磷脂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 综述
  • 郑栋丹, 胡风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43-84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于发病时间在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是早期再灌注的首选方法,但溶栓后24 h内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主要与缺血进展有关,提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预防或改善早期神经恶化。但传统抗血小板药物起效慢,且相关研究证实有出血风险,建议24 h后应用,但溶栓后24 h又是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发期,故需找到一种24 h内可以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已有部分研究发现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出现,同时,对于已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本文将对替罗非班应用于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张泽浩, 刘晨曦, 商佳, 彭海龙, 马诗芳, 王佩, 许云鹤, 侯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48-85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脆性X相关震颤/共济失调综合征(FXTAS)是一种由于X染色体智能低下1型(FMR1)基因前突变(PM)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往往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因此,广大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知。本文旨在综述FXT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要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王圆圆, 侯玉立, 陈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54-85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中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胰岛素抵抗(IR)与脑卒中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联合血脂和血糖的IR新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yG指数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脑卒中的早期预防、治疗及随访至关重要。

  • 刁海燕, 王燕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9): 859-8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NORSE),包括其亚型发热性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FIRES)是最严重的癫痫持续状态形式之一。NORSE的患者均需接受全面的辅助检查来揭示其可能的病因,但仍有约半数患者无法明确病因(即隐源性NORSE)。目前发现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传染性、遗传、毒性等,自身免疫性脑炎仍是其主要原因。NORSE的急性期临床表现常为难治性或超难治性的癫痫发作,许多患者转为慢性期会出现耐药性癫痫。NORSE死亡率高,而且常遗留神经认知障碍相关后遗症。目前暂无NORSE的诊疗指南,本文对目前NORSE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