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2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30
  

脑血管病专栏组稿专家:郭珍妮
  • 全选
    |
    脑血管病专栏
  • 齐斐然, 赵新宇,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71-77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神经并发症之一,密切监测、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并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因其床旁可操作性、实时动态监测能力以及无创安全性,已成为ECMO患者脑血流监测的首选工具。本综述总结了不同ECMO模式下脑血流的频谱特征,并重点阐述了TCD/TCCD在预测脑卒中事件、监测脑微栓子信号、反映颅内压变化、确认脑死亡及提供预后评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 郝涛, 张会平, 潘艳艳, 张敏, 曲瑒, 柳嘉诚, 雷双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77-78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治疗接受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在2023年7月—2024年7月期间于陕西宝鸡高新医院纳入发病24 h内且接受急诊机械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按1∶1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标准化RIC治疗(袖带压力200 mmHg),对照组接受安慰性RIC干预(袖带压力60 mmHg),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1)基线信息;(2)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不良事件等;(3)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治疗7 d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mRS评分,90 d随访时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极好(mRS 0~1分)占比。结果 最终共有39例纳入分析,试验组19例,对照组20例。90 d随访时,3例失访,两组各有18例纳入分析。(1)除性别(P=0.048)外,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分析: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且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不良事件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随访时,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死亡,试验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3)有效性分析:治疗7 d时,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随访时,试验组预后良好10例,对照组9例(55.6% vs 50.0%,P0.999);试验组预后极好10例,对照组6例(55.6% vs 33.3%,P=0.315)。结论 RIC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有改善90 d功能预后的趋势。

  • 苏洪浪, 丁根, 冯灿, 袁光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83-7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肺部超声(LUS)的精准肺康复策略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实践效能。方法 纳入86例2023年1月—2025年1月于湘潭市中心医院就诊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试验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SAP康复方案,试验组进行基于LUS的精准肺康复策略,均干预14 d,对比干预前、干预7 d、14 d后两组肺功能、肺部感染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肺功能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肺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提升改善更明显(P0.001);试验组肺部感染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LUS的精准肺康复策略能改善SAP患者肺功能与炎症指标、减轻肺部感染、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具临床推广价值。

  • 潘希娟, 刘然, 崔柳平, 周福波, 陈虹秀, 段建钢,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89-7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左侧无名静脉(LIV)受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并评估超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LIV受压患者(n=32)与健康对照者(HCs,n=67),根据双侧横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IJV)内径对称与否,将HCs分为对称组(n=32)与不对称组(n=35)。所有受试者行CTV/MRV及超声检查,测量IJV和椎静脉内径、流速及流量,比较组间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LIV受压患者以脑鸣、头晕、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LIV受压患者患侧IJV和椎静脉总流量显著低于HCs[(406.42±177.05) ml/min vs (742.55±276.41) ml/min, P0.001)],同时各参数均低于对侧。LIV受压患者健侧IJV流量与不对称HCs的优势侧IJV无显著差异。总流量预测LIV受压的AUC为0.849,敏感度77.60%,特异度78.10%,截断值为525.73 ml/min。结论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LIV受压患者双侧IJV-椎静脉系统的血流再分布特征:LIV受压导致患侧流量降低、健侧代偿性升高,双侧流量不对称可能是脑鸣、耳鸣等症状的产生原因。超声检测IJV-椎静脉联合总流量可有效识别本病,具有良好的筛查价值。

  • 陈良胜, 龚成, 彭徐苗, 吴文娟, 朱福宇, 罗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96-8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7月。使用RevMan 5.4软件对文献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8项RCT,包括4 570例患者。纳入的RCT总体偏倚风险较低。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联用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的GCS评分(MD=2.62,95%CI 2.37~2.86,I²=66%,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醒脑静注射液3种不同给药剂量(20 ml、30 ml、40 ml)和治疗疗程(1周、2周、4周)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而且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均有效。有9项RCT报告了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恶心、皮疹和轻度头晕等不良反应,经减慢药品滴注速度后均缓解。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

  • 李向东, 王凯, 丁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07-8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死好发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常伴动脉粥样硬化或合并心脏疾病,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低,儿童、青少年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死诊断变得更加精准,也能够进一步明确脑梗死病因,在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脑梗死病例,本文报道1例儿童患儿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所致急性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在临床工作中罕见,本例报道旨在增加临床工作者对儿童脑梗死的认识。

  • 李桥军, 刘昊, 陈露露, 吴明莉, 冯晓东, 苏凯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10-8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系统揭示脑卒中与外泌体研究领域的热点、发展趋势及潜在挑战,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建库以来至2024年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等工具进行发文趋势、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文献突现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1 153篇文献。分析显示,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Henry Ford Health System,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Chopp教授,产量最高的期刊是Int J Mol Sci。高频关键词包括“extracellular vesicles”“ischemic stroke”“stroke”等,形成12个研究聚类,神经修复和屏障保护为关键研究方向。结论 脑卒中与外泌体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格局。未来应聚焦外泌体介导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推动精准医学发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杨昌建, 韩丽, 赵月, 袁晨, 杨芬, 沈军, 谢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23-8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及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选取92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择期行颈内动脉切除术患者,不限性别,40岁≤年龄≤75岁,ASA Ⅱ~Ⅲ级。随机分成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n=46)和对照组(n=46)。SGB组在颈内动脉切除术前接受了SGB处理,而对照组则没有进行SGB处理。分别在麻醉诱导插管后即刻、阻断前、血管开放后、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和NSE的浓度。记录两组围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及血管活性药使用率。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 d、手术后3 d、手术后7 d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恢复质量15项量表(QoR-15)评分。结果 SGB组的血清IL-1β、IL-6浓度以及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白IL-10浓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SGB组患者高血压、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GB组手术后7 d的MMSE、MoCA评分以及QoR-15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有效减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降低血清NSE水平,提高术后短期恢复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王娟, 刘京让, 张美娇, 腾东, 李德德, 陈丽薇, 张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30-83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方法 回顾性收集于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和黄河三门峡医院行头部MRI检查提示存在双侧桥臂异常信号的5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在59例患者中,23例有单侧肢体无力,21例有头晕,12例有言语不清,8例有行走不稳、肢体麻木,2例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视物重影、双下肢无力,1例有肢体震颤、运动迟缓,3例无症状。(2)临床诊断:59例患者中,其中42例诊断沃勒变性,4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3例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3例诊断为高血压脑病,2例诊断为多系统萎缩,1例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1例诊断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可能性大,1例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伴颅内钙化,1例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诊断为缺血性或代谢性脑病可能。结论 双侧桥臂病变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以沃勒变性最为常见,其他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炎性脱髓鞘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亦可合并双侧桥臂病变。

  • 王娜, 乌云尔德尼, 王晶, 赵美美, 包娜日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38-84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三叉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神经微循环及P2X2/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SGB组,均15只。除正常组外均建立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期间模型组死亡2只,SGB组死亡1只。建模后,SGB组C6及C7横突间注入0.5%罗哌卡因5 mg进行阻滞;其余两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Von Frey fi laments仪器检测各组大鼠疼痛阈值;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明胶-墨汁灌注透明标本制备及眶下神经组织的焦点堆迭;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病理形态;免疫印迹及qRT-PCR分别检测P2X2、P2X3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SGB组的疼痛阈值均降低(P0.05);注射1 d、3 d及7 d,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疼痛阈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GB组疼痛阈值均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干预后1 d、2 d、3 d、4 d、5 d、6 d及7 d的逃避潜伏期均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GB组大鼠干预后1 d、2 d、3 d、4 d、5 d、6 d及7 d的逃避潜伏期均降低,穿越平台次数均升高(P0.05);明胶-墨汁灌注后提取的眶下神经组织采用显微镜12倍下进行连续拍照,运用Zerene Stacke进行焦点堆迭,正常组可见眶下神经血管沿着神经长轴生长,并可见较粗的微血管,且可分支横向穿入神经束间,形成微血管网;模型组未见粗大血管,且横向分支减少,密度降低,与模型组相比,SGB组有所改善。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发现神经节细胞形态规整,未出现断裂,细胞膜完整,细胞核仁清晰;模型组神经细胞形态紊乱,且出现断裂,而SGB组细胞核仁较清晰,微血管密度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P2X2、P2X3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SGB组P2X2、P2X3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提高三叉神经痛大鼠疼痛阈值,并改善认知功能,增强神经微循环,机制可能与抑制P2X2/3受体相关。

  • 辛淑慧, 尹世敏, 黄艾华, 张昊, 冯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44-84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成人自主神经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10例成人自主神经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1例来自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9例来自PubMed数据库。结果 10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9~70岁,临床表现包括心动过速、消化道症状、出汗、周身不适等,其中3例患者为自主神经性癫痫持续状态,7例患者为反复发作的自主神经性癫痫。病因包括脑梗死、脑膜瘤、自身免疫性脑炎及脑外伤等。脑电图显示慢波、尖波、θ波或δ波等。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 成人自主神经性癫痫尤其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者临床罕见,需积极完善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并及时给予抗癫痫治疗。

  • 短篇与个案报告
  • 孙平平, 韩晓红, 孙裕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48-85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HL)非常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极易被误诊。本文报道了2例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经基因检测确诊的FHL病例。1例为幼儿期男童,1例为学龄前期女童,均以走路不稳、言语不清为主要临床表现。男童头部MR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小脑多发异常信号,女童头部MRI提示双侧额叶、脑室周围、基底节区多发对称性高信号。2例患儿均存在PRF1基因变异。本文旨在复习既往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当面对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受累时需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对于疑似者,推荐进行全面检查和基因检测,尽早诊断,及时启动治疗,改善预后。

  • 肖宁, 李艳, 吴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52-8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收集了1例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DSA确诊的表现为咳嗽性头痛的自发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为青年男性,年龄3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咳嗽后双侧额部胀痛,间歇期无头痛发生,DSA提示左侧颈内静脉闭塞,考虑血栓形成,头部核磁影像、脑脊液检查和D-二聚体未见异常,首次腰椎穿刺见颅内压大于330 mmH2O,给予抗凝和对症治疗后头痛好转。本例报告提示,对于表现为咳嗽性头痛合并高颅压患者,除考虑后颅窝病变、梗阻性脑积水、硬膜下血肿及颈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原因之外,还需考虑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应常规完善颈静脉超声辅助诊断,以便及时抗凝治疗。

  • 综述
  • 陈博燕, 万东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55-86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焦虑抑郁障碍与头痛(尤其是原发性头痛)关系密切且常共病,显著增加患者疾病负担和治疗难度。焦虑抑郁障碍不仅增加原发性头痛风险,亦可直接引发缘于焦虑抑郁障碍的头痛。焦虑抑郁障碍与头痛共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缘于焦虑抑郁障碍头痛”的诊断标准尚存不足,未来需深入探究共病机制、优化诊断标准。本文就焦虑抑郁障碍与头痛之间的相互关系、诊断、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 李秋儒, 李杭, 王迪, 赵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61-86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而直立位低血压(OH)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特征之一。OH和认知障碍在PD非运动症状中最为常见,可贯穿疾病全程。这两种非运动症状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目前PD-OH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在国外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类似研究极少。因此,本文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及直立位低血压二者之间关系进行概述,为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为PD认知障碍带来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