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脑血管病专栏
    齐斐然, 赵新宇,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71-77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6
    摘要 (29) PDF全文 (17)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神经并发症之一,密切监测、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并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因其床旁可操作性、实时动态监测能力以及无创安全性,已成为ECMO患者脑血流监测的首选工具。本综述总结了不同ECMO模式下脑血流的频谱特征,并重点阐述了TCD/TCCD在预测脑卒中事件、监测脑微栓子信号、反映颅内压变化、确认脑死亡及提供预后评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 脑血管病专栏
    郝涛, 张会平, 潘艳艳, 张敏, 曲瑒, 柳嘉诚, 雷双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77-78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7
    摘要 (99) PDF全文 (20) HTML (9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治疗接受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在2023年7月—2024年7月期间于陕西宝鸡高新医院纳入发病24 h内且接受急诊机械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按1∶1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标准化RIC治疗(袖带压力200 mmHg),对照组接受安慰性RIC干预(袖带压力60 mmHg),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1)基线信息;(2)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不良事件等;(3)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治疗7 d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mRS评分,90 d随访时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极好(mRS 0~1分)占比。结果 最终共有39例纳入分析,试验组19例,对照组20例。90 d随访时,3例失访,两组各有18例纳入分析。(1)除性别(P=0.048)外,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安全性分析: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且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不良事件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随访时,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死亡,试验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3)有效性分析:治疗7 d时,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随访时,试验组预后良好10例,对照组9例(55.6% vs 50.0%,P0.999);试验组预后极好10例,对照组6例(55.6% vs 33.3%,P=0.315)。结论 RIC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有改善90 d功能预后的趋势。

  • 脑血管病专栏
    苏洪浪, 丁根, 冯灿, 袁光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83-7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8
    摘要 (16) PDF全文 (5)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肺部超声(LUS)的精准肺康复策略对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实践效能。方法 纳入86例2023年1月—2025年1月于湘潭市中心医院就诊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试验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SAP康复方案,试验组进行基于LUS的精准肺康复策略,均干预14 d,对比干预前、干预7 d、14 d后两组肺功能、肺部感染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肺功能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肺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提升改善更明显(P0.001);试验组肺部感染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LUS的精准肺康复策略能改善SAP患者肺功能与炎症指标、减轻肺部感染、提升生活质量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具临床推广价值。

  • 脑血管病专栏
    潘希娟, 刘然, 崔柳平, 周福波, 陈虹秀, 段建钢,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89-7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49
    摘要 (11) PDF全文 (2)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左侧无名静脉(LIV)受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并评估超声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LIV受压患者(n=32)与健康对照者(HCs,n=67),根据双侧横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IJV)内径对称与否,将HCs分为对称组(n=32)与不对称组(n=35)。所有受试者行CTV/MRV及超声检查,测量IJV和椎静脉内径、流速及流量,比较组间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LIV受压患者以脑鸣、头晕、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LIV受压患者患侧IJV和椎静脉总流量显著低于HCs[(406.42±177.05) ml/min vs (742.55±276.41) ml/min, P0.001)],同时各参数均低于对侧。LIV受压患者健侧IJV流量与不对称HCs的优势侧IJV无显著差异。总流量预测LIV受压的AUC为0.849,敏感度77.60%,特异度78.10%,截断值为525.73 ml/min。结论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LIV受压患者双侧IJV-椎静脉系统的血流再分布特征:LIV受压导致患侧流量降低、健侧代偿性升高,双侧流量不对称可能是脑鸣、耳鸣等症状的产生原因。超声检测IJV-椎静脉联合总流量可有效识别本病,具有良好的筛查价值。

  • 脑血管病专栏
    陈良胜, 龚成, 彭徐苗, 吴文娟, 朱福宇, 罗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796-80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0
    摘要 (20) PDF全文 (11)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7月。使用RevMan 5.4软件对文献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8项RCT,包括4 570例患者。纳入的RCT总体偏倚风险较低。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联用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的GCS评分(MD=2.62,95%CI 2.37~2.86,I²=66%,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醒脑静注射液3种不同给药剂量(20 ml、30 ml、40 ml)和治疗疗程(1周、2周、4周)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而且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均有效。有9项RCT报告了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恶心、皮疹和轻度头晕等不良反应,经减慢药品滴注速度后均缓解。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

  • 脑血管病专栏
    李向东, 王凯, 丁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07-80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1
    摘要 (16) PDF全文 (29)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梗死好发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常伴动脉粥样硬化或合并心脏疾病,在儿童、青少年中发病率低,儿童、青少年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死诊断变得更加精准,也能够进一步明确脑梗死病因,在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脑梗死病例,本文报道1例儿童患儿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所致急性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在临床工作中罕见,本例报道旨在增加临床工作者对儿童脑梗死的认识。

  • 脑血管病专栏
    李桥军, 刘昊, 陈露露, 吴明莉, 冯晓东, 苏凯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9): 810-82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52
    摘要 (33) PDF全文 (9) HTML (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系统揭示脑卒中与外泌体研究领域的热点、发展趋势及潜在挑战,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建库以来至2024年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等工具进行发文趋势、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文献突现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1 153篇文献。分析显示,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Henry Ford Health System,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Chopp教授,产量最高的期刊是Int J Mol Sci。高频关键词包括“extracellular vesicles”“ischemic stroke”“stroke”等,形成12个研究聚类,神经修复和屏障保护为关键研究方向。结论 脑卒中与外泌体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格局。未来应聚焦外泌体介导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推动精准医学发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癫痫专栏
    刘旸, 邓馨, 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675-68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0
    摘要 (124) PDF全文 (21) HTML (84)   可视化   收藏

    枕叶癫痫(OLE)在局灶性癫痫中占5%~10%。发作性临床症状主要为视觉和眼部动作,初级视幻觉常见并有特异性。脑电图有一定限制。发作时脑电图较少记录到局灶性节律性有定位价值的发作时发放。通过详尽的术前评价特别是症状和颅内电极监测可得到精准的诊断,获得外科治疗后预后良好。

  • 癫痫专栏
    丁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681-6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1
    摘要 (67) PDF全文 (14) HTML (6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癫痫首次发作后、难治性癫痫及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后不同癫痫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首次非诱发性发作后的复发风险在40%~50%之间,风险因素包括儿童、脑部损伤史、脑电图异常、脑影像异常和夜间发作等。尽管首次发作后立即用药可降低短期复发风险,但长期(>3年)无发作率与延迟治疗(至第二次发作)相比无显著差异。约1/3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难治性癫痫,药物治疗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改善难治性癫痫预后的重要手段,可显著改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预后,在儿童患者中效果尤为显著。术前评估技术,例如基于扩散MRI的结构连接分析和结合临床变量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基于发作间期脑电的计算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最佳切除部位,有助于提高手术患者的预后。最后,大数据和组学技术的整合为有望实现精准的个性化预后预测和临床决策支持,推动癫痫的精准长期管理,提升癫痫患者的预后。

  • 癫痫专栏
    李心蔚, 王君敏, 王建, 王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685-69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2
    摘要 (136) PDF全文 (16) HTML (58)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癫痫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成人继发性癫痫的主要病因。其发生具有明确时序,经历卒中诱发、潜伏期重塑、癫痫形成三个阶段。根据发作时间,PSE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前者与急性损伤相关,后者则涉及神经网络的慢性重构。潜伏期内,脑组织呈现突触可塑性紊乱、炎症激活、氧化应激积累和血脑屏障破坏等变化,构成关键干预窗口。然而,传统抗癫痫药仅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难以逆转病理演化,预防效果有限。在此背景下,疾病修饰治疗概念逐渐确立,强调机制性、靶向性和早期干预,聚焦炎症、突触重构、铁死亡和miRNA调控等核心环节。PSE因其可预测性与建模优势,成为DMT研究的重要平台,相关策略涵盖小分子药物、干细胞移植、表观遗传干预及神经调控等,部分在动物模型中已显示良好前景。本文系统综述PSE的致病机制与DMT研究进展,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 癫痫专栏
    王薇薇, 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693-6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3
    摘要 (142) PDF全文 (30) HTML (61)   可视化   收藏

    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局灶性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位于颞叶底面极为少见,并且对其特点不十分了解。颞叶底面分为嗅皮质(包括嗅周皮质和内嗅皮质)、海马旁回皮质及梭状回。颞底癫痫的发作症状包括:命名障碍,理解障碍,自发语言,自发发声以及似曾相识。由于致痫区广泛所以推荐前颞切除术。

  • 癫痫专栏
    唐燕玲, 杨子豪, 郑雨函, 刘晓蓉, 李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697-70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4
    摘要 (118) PDF全文 (17) HTML (77)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GRIN1基因作为编码 NMDA 受体必需亚基 GluN1的关键基因,其突变与癫痫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GRIN1突变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其分子机制、临床表型、表型异质性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分子机制上,GRIN1突变通过功能获得型(GoF)和功能丧失型(LoF)两种方式影响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功能。临床表型呈现显著异质性,包括癫痫发作类型、起病年龄及合并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异质性可能与突变位点所在结构域、突变类型及对受体功能影响程度相关。癫痫治疗方面,针对 GoF 突变可采用NMDA受体拮抗剂,LoF突变可尝试正变构调节剂,生酮饮食也显示出潜在疗效。本文旨在为 GRIN1 突变相关癫痫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助力精准诊疗的发展。

  • 癫痫专栏
    罗媛媛, 张宇, 刘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704-71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5
    摘要 (132) PDF全文 (29) HTML (4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共患病对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改良共患病负担指数评分(ICBI)并分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以及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实用性。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ICU、急诊科共39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最新的癫痫持续状态诊断标准(2015年)。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死亡及预后不佳(GOS评分为1~3分)的影响因素;将共患病负担指数(CBI)评分改良为ICBI评分,增加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疾病、低蛋白血症3种共患病,并将重复项进行合并,每一项共患病得1分,计算总分;MedCalc ROC曲线对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大小(AUC)反映ICBI量表的诊断价值。结果 纳入该研究的39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有43例(10.9%)住院死亡,114例(28.8%)预后不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及泌尿系统、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是癫痫持续状态发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肾脏/泌尿系统、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低血糖/高血糖、感染、凝血和血液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相关疾病是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当ICBI>3,住院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特异度为71.37%,敏感度为97.67%,P<0.000 1;当ICBI>3时,预后不良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特异度为81.56%,敏感度为79.82%,P值<0.000 1。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共327例,其中死亡41例,当ICBI>3,住院死亡曲线下面积为0.915,P<0.000 1。预后不良共100例,当ICBI>3,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为0.867,P<0.000 1。结论 中国四川地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住院病死率约10.9%,ICBI >3分对于预测癫痫持续状态的住院死亡及预后不良均具有一定意义。对于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ICBI评分无明显差异。

  • 癫痫专栏
    孙磊, 林卫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711-71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6
    摘要 (95) PDF全文 (16) HTML (53)   可视化   收藏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是一种以意识障碍或主要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而不伴随明显肢体抽搐的持续性癫痫发作状态。由于临床表现容易忽略且存在潜在神经系统损害风险,当前研究重点集中于快速识别、精准分型及优化治疗策略。由于NCSE缺乏明显的运动性症状,临床医生难以通过传统体征快速识别,这一特性给诊断带来极大挑战,而诊断不足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并产生不良预后。本综述系统梳理了NCSE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并对现有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癫痫专栏
    邓馨, 刘旸, 李良, 张家湧, 吴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718-72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7
    摘要 (135) PDF全文 (18) HTML (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以视幻觉为主要发作症状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所收治的以视幻觉症状为主要特点的癫痫患者,汇总临床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5例癫痫患者,其中2例为简单视幻觉,其他3例为复杂视幻觉。3例有颅内占位性病变:1例为左枕内血管畸形,1例位于右后颞皮质下,1例在前颞区。结论 以视觉症状为主的癫痫发作较少见,本研究报道5例典型性视幻觉症状为主的癫痫患者,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于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 癫痫专栏
    段亦然, 刘春燕, 张夏婷, 张礼萍, 方方, 陈春红, 杨毅, 张拥波, 王玉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8): 722-72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38
    摘要 (124) PDF全文 (13)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先进的脑磁图(MEG)分析和评估特发性伴中央颞区棘波癫痫谱系疾病(IRES)中癫痫样放电的来源(简称放电源),以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 在这项基于脑磁图的前瞻性研究中,共招募70例IRES患者,其中包括53例伴有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患者,12例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变异型(ABPE)患者,3例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患者和2例癫痫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CSWS)患者。每位患者独立收集10次癫痫样放电,进行MEG源分析。采用标准化低分辨率电磁脑断层扫描(sLORETA)对分布式源模型进行源定位。将脉冲源密度量化为振幅,并根据Desikan-Killiany图谱对脉冲源进行定位。分析了脑内放电源分布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IRES谱病中,BECTS、ABPE、LKS、CSWS的癫痫放电源分布位置有显著差异。CSWS的放电源分布密度在额叶、颞叶和扣带回前部较强,ABPE的放电源分布密度在额叶较强,而BECTS和LKS的放电源分布密度在颞叶较强。癫痫表型越严重,如继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在脑内的放电源分布密度越强,这与脑电图的表现一致。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IRES谱病中发现了不同的癫痫放电源。这些放电源密度分布可以解释IRES谱病的不同亚型的放电特征、认知和神经心理特征。

  • 头痛专栏
    李焰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7): 579-582.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10
    摘要 (41) PDF全文 (17) HTML (38)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负担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的门诊诊治模式已不能满足减少偏头痛疾病负担的要求,需要从以患者为中心的角度重新审视对之管理。要认识到偏头痛的病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些未被纳入诊断标准的临床表现对诊断有意义,一些偏头痛慢性化的危险因素已经被确定。另外,各种共病也会影响到诊断和治疗,对偏头痛治疗反应还无法可靠地预测。因此,对偏头痛患者需要不断地修订诊断和“试错式”的治疗以完善管理。

  • 头痛专栏
    陈佳鑫, 曾梦婷, 陈芸, 赵海婷, 杨晓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7): 583-58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11
    摘要 (67) PDF全文 (21) HTML (65)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逐渐攀升,造成显著的医疗负担。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的双向通信网络,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系统综述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偏头痛的关联及其机制,为偏头痛的深入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新视角。

  • 头痛专栏
    董青, 李明欣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7): 588-5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12
    摘要 (92) PDF全文 (12) HTML (54)   可视化   收藏

    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SUNHA)是罕见致残性原发性头痛,属于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ACs),含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伴结膜充血及流泪(SUNCT)和短暂单侧神经痛样头痛发作伴脑自主神经症状(SUNA)两个亚型。其特征为单侧(多V1分布)剧烈刺痛/电击样痛(持续1~600 s),发作频繁(日数次至数百次),伴显著同侧脑自主神经症状(如结膜充血、流泪、鼻塞等)。86%患者存在触发因素。诊断需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ICHD-3)标准(≥20次发作),并以头部MRI(尤其垂体/后颅窝等)排除继发性病因(如血管压迫、垂体瘤)。预防性治疗首选拉莫三嗪预防,在预防性治疗起效前可用利多卡因作为过渡性治疗,难治性病例可考虑枕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或微血管减压术。提高认识、精准鉴别(如三叉神经痛/其他TACs)及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 头痛专栏
    柳书涵, 袁博博, 徐越, 罗国刚, 卫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 42(7): 594-59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5.0113
    摘要 (46) PDF全文 (17) HTML (4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前哨性头痛(SH)是指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前7 d内出现的新发头痛或改变特征的原有头痛。本研究分析SH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依据纳排标准收集并入组2022年8月—2023年4月因脑卒中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145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根据是否出现SH分为头痛组与对照组,归纳分析SH的特点,在1年后随访分析SH与预后相关性。结果 共入组卒中患者145例,共30例出现SH(20.7%),其中,脑出血9例(25.7%),脑梗死15例(18.9%),TIA 3例(14.3%),SAH 3例(30.0%)。结论 所有卒中患者均可能出现SH,SH发生率为20.7%;SH的特点表现为:类偏头痛样头痛、类紧张型头痛、类丛集性头痛;目前结果尚未发现卒中患者的1年期预后与前哨性头痛的相关性,后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