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30
  

睡眠专栏组稿专家:王赞
  • 全选
    |
    睡眠专栏
  • 薛盛文, 程金湘, 刘宇航, 张丽萍, 赵显超, 王怡, 宿长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195-2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日间过度思睡(EDS)与心血管健康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NHANES全国代表性数据库调查数据,根据日间思睡频率问卷将成年人样本分为4组,A组:无日间思睡(DS)组,问卷回答频率为“从不”;B组:轻度DS组,问卷回答频率为“很少、有时(1个月1~4次)”;C组:EDS组,问卷回答频率为“经常(1个月5~15次)”;D组:高频EDS组,问卷回答频率为“几乎总是(1个月16~30次)”。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估计EDS与心血管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心血管事件结局(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卒中)的关联程度。结果 本研究从2005—2008年和2015—2018年期间4个NHANES研究周期中纳入了12 786例未加权参与者,得到以下结果:(1)与无DS相比,高频EDS患者中年轻参与者、女性、超重、腹型肥胖、吸烟、饮酒、OSA、睡眠时长<6 h、存在睡眠问题和共病抑郁症的比例较高;(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频EDS是冠状动脉疾病(OR=1.02,95%CI 1.00~1.04,P=0.044)和卒中(OR=1.02,95%CI 1.00~1.03,P=0.03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频EDS是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EDS并加强EDS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管理。

  • 张益萌, 程岳阳, 刘艳慧, 盛情, 符德, 黄朝阳, 李宁, 陈涛, 詹淑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02-2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替洛利生在治疗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但目前没有在中国患者应用的数据,本研究旨在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30例受试者,采用个体化滴定给药8周,每日单次给药。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和日均猝倒次数(DCR)作为主要疗效标准,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和临床总体印象病情变化量表(CGI-C)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AE)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显示用药后ESS评分和猝倒次数与基线期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至治疗结束时,ESS评分相较基线下降了(7.63±4.79)分(P<0.001)。受试者基线日均猝倒次数为0.83次,接受替洛利生治疗3周和5周的日均猝倒频率为(0.39±0.82)和(0.38±0.79)相较于基线的下降是显著的(P<0.05)。治疗结束后,日间过度思睡(EDS)的CGI-S评分中位数由基线时“严重”改善为“轻微”(P<0.001),猝倒的CGI-S评分由基线时“轻微”改善为基本“正常”(P<0.001)。绝大多数AE均为轻度且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其他用于监测受试者一般情况的化验指标在治疗前后也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替洛利生治疗中国成人发作性睡病的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刘惠苗, 李艳敏, 张永志, 薄倩澜, 楚妙, 张婷, 代桂宁, 顾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09-21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睡眠结构特征、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22年4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101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UPDRS-Ⅲ和H-Y分期对患者运动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对PD患者进行PSQI量表、ESS量表、IRLS量表、RBD量表等测试,并测量患者身高、体重、BMI、颈围、腹围、询问既往病史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化的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结果 (1)101例PD患者中有87例(86.14%)存在睡眠障碍。(2)PSG显示PD患者的睡眠障碍常见的有RBD、PLM和OSAHS。(3)PD-RBD患者REM期睡眠比例为(13.14±8.11)%,主观睡眠质量较差且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4)PD患者PLM易伴随RLS同时出现。(5)PD-OSAHS在颈围及腹围较大的PD患者中更易发生,与BMI值并无明显相关性,PD-OSAHS患者EDS更常见,对患者日间功能影响更大。结论 PD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较高,PD伴发睡眠障碍患者多表现为RBD、PLM和OSAHS等方面,PD-RBD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且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PD-OSAHS在颈围及腹围较大的PD患者中更易发生,与BMI值并无明显相关性。

  • 龚珏如, 黄庆玲, 邓平, 刘海深, 高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15-2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的自我睡眠管理改善慢性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3年9月―2023年11月于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175例。所有入组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BT-I,随后制定为期2周的睡眠自我管理方案。采用睡眠日志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情况及失眠严重程度。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基于CBT-I的自我睡眠管理对患者总睡眠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而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01),睡眠质量得分、睡眠效率在治疗2周后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的日间精神状态明显要优于治疗前(P<0.05)。PSQI量表和ISI量表结果表明,在自我睡眠管理2周后,患者的PSQI得分和ISI得分均显著降低(P<0.001)。在完成2周的自我睡眠管理后,患者的BAI得分和BDI得分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 基于CBT-I的自我睡眠管理能显著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为缺乏开展标准CBT-I的临床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执行策略。

  • 龚紫薇, 邓丽影, 王晔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19-22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确定围绝经期前后患者在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和多导睡眠监测特征方面的差异。方法 以45岁和55岁为界限,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划分为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3个组,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和多导睡眠监测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6例围绝经期前后患者,不同组间BMI值、烟酒嗜好、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及浅睡眠时长及占比无明显差异;围绝经期组和绝经后组夜间觉醒次数均较绝经前组增加,而夜间血氧饱和度更低;3组间AHI值均存在差异,且呈增加的趋势。结论 生殖状态的改变不会导致客观睡眠时长及效率的改变,主观感知的变化对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发生贡献更大;夜间睡眠连续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指标的变化暗示了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女性睡眠的影响有着更复杂的神经分子机制。

  • 石婷, 盛志勇, 陈琳, 黄娟, 张馨月, 赵嘉豪, 田星福, 王慧, 黄卫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24-22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睡眠障碍和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通过睡眠量表和可穿戴的步态传感器,探讨睡眠障碍和步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原发性PD患者140例,按照匹兹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分为PD不伴睡眠障碍组(PwtSD组,PSQI<7分)和PD伴睡眠障碍组(PwSD 组,PSQI≥7分)。使用可穿戴的步态传感器采集患者在单任务行走、认知双任务行走、闭上双眼行走的步态数据。结果 140例 PD患者中,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1.43%(86例)。单任务和双任务行走范式时,与PwtSD 组患者相比,PwSD组患者步伐、节奏时相变异性(P<0.05)受到显著损害;闭眼行走范式时,PwSD组患者步伐变异性(P<0.05)显著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单任务和双任务行走时PSQI-睡眠效率评分越高,步长、跨步长越短,步速越慢(P均<0.05);闭眼行走时较高的PSQI-睡眠效率评分与步伐变异性增加相关(P均<0.01)。结论 睡眠障碍与帕金森病患者的步伐、步伐/节奏时相变异性相关,和步伐/节奏时相不对称性之间没有发现关联。

  • 叶圆圆, 李文涛, 陶敏, 田倩, 谢丽, 文艳霞, 冉艳琼, 蒋晓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30-2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失眠障碍患者与正常睡眠者睡眠结构及执行功能差异,并探索失眠障碍患者执行功能障碍潜在机制。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3年12月就诊于重庆西区医院睡眠医学中心门诊的失眠障碍患者,并同期招募正常睡眠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多导睡眠监测、Stroop色词测验等评估,统计分析2组焦虑、抑郁、睡眠参数(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REM1期及其百分比、NREM 2期及其百分比、NREM 3期及其百分比、REM期及其百分比)、执行功能(Stroop A、Stroop B、Stroop C耗时间及正确数、干扰耗时数和干扰正确数)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失眠障碍组51例,对照组25例;失眠障碍组HAMA评分、HAMD评分、入睡潜伏期、NREM 1期百分比、NREM 2期百分比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障碍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REM 3期时间、REM期时间、NREM 3期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障碍组Stroop色词测验C耗时数、干扰耗时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障碍组Stroop C耗时数及干扰耗时数与NREM 3期时间、NREM 3期百分比呈负相关,且与NREM 2期时间、NREM 2期百分比呈正相关,Stroop C耗时数与NREM 1期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入睡潜伏期长、总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低、深睡眠减少和执行功能下降;执行功能下降与慢波睡眠减少相关。

  • 马旭霞, 尚丹清, 任佳封, 程金湘, 宿长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35-2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精神疾病、营养代谢疾病、肾脏疾病及妊娠有关。本文报道1例特殊的RLS,该病例在诊断RLS之后出现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并使得RLS症状加重。该报告目的是探讨甲亢导致RLS加重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医师对RLS影响因素的认识。

  • 于逢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38-24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国数千所医院成立睡眠医学中心或睡眠实验室,对我国睡眠医学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睡眠医学中心的标准化建设、生存现状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睡眠医学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国内睡眠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 戴剑, 王丽清, 程家欣, 钟金梅, 潘集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41-24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负担。卒中后抑郁属于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对卒中幸存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极大,已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为口服精神类药,但因患者依从性差,其临床效果不理想。而心理康复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正被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心理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拟定相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肖炽, 范玉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46-25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类型众多,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常导致神经血管胶质单元受损而致病。CSVD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与大脑白质纤维破坏所致大脑网络连接出现中断和继发性皮质萎缩变薄有关,但近年来随着胶质淋巴系统发现,β淀粉样蛋白清除功能障碍导致其过度沉积有关而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为其补充了新机制。胶质淋巴系统在夜间睡眠时清除功能达到巅峰,存在昼夜节律。关于CSVD与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已知CSVD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是昼夜节律紊乱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且很容易被忽视,可导致胶质淋巴系统清除β淀粉样蛋白功能下降,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对于胶质淋巴系统的昼夜节律紊乱与CSVD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尚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本文对既往已经开展的睡眠节律紊乱、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对CSVD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刘雨欣, 谢亮, 邓丽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51-25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功能障碍是1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type 1,NT1)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目前研究表明,NT1患者在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领域存在显著障碍。NT1认知功能障碍具体机制不明确,动物研究显示脑脊液食欲素分泌缺乏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同时近些年来神经影像学已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应用于NT1认知障碍机制的研究,能反映相关结构和功能异常。1型发作性睡病的认知功能障碍治疗至今仍缺乏有循证依据的治疗手段。本文对1型发作性睡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展做一综述。

  • 李宛儒, 蔡李佳, 张亚男, 张筱彤, 周俊芳, 王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55-25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失眠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近年来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上存在治疗费用高或副作用大等问题。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对大脑皮层施加微电流刺激改变皮质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增加慢波活动、调节脑血流等机制治疗失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有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安全性、使用方法及作用机制等,为失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论著与经验总结
  • 郑占军, 赵性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59-26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荷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8月于河北燕达医院就诊的发病3 d内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头部CT检查结果计算血肿的体积,根据入院后头部MRI结果,评价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1acune,LA)、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s) 的严重程度,并计算CSVD总评分。分析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结果 最终共纳入113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1.89±12.47)岁。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收缩压与出血量相关,而CVSD总评分与出血量不相关。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既往颅内出血史、CVSD总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既往颅内出血史、CVSD总评分是入院时高NIHS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吸烟史、CVSD总评分与出院90 d时MRS评分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吸烟史、CVSD总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VD的总评分越高,不良功能预后发生率越高,入院时的NIHSS评分越高。

  • 吴钢, 王成华, 黄宁俊, 廖建胜, 郑巧娟, 卢娅琴, 高晓菁, 陈明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64-26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AE临床诊断要素中的边缘系统症状、癫痫、炎性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头部MRI-FLAIR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的权重。方法 对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15例脑炎病例进行边缘系统症状、癫痫、炎性CSF改变、头部MRI-FLAIR和视频脑电图等诊断要素作均数权重率(%)分析。结果 分析各项临床表现出现的频率分别为:边缘系统症状14/15例、癫痫7/15例、炎性CSF阳性率6/13例,6例均有以淋巴、单核细胞升高为主和/或微量蛋白升高的炎症性改变;5例白细胞数正常,脑脊液细胞学分析以淋巴、单核细胞分类明显升高;2例未检。MRI-FLAIR异常13/15例和视频脑电图(video EEG,VEEG)异常12/15例。有癫痫发作的都有边缘系统症状,也都有MRI-FLAIR边缘系统异常信号,同时异常VEEG均有与脑异常MRI-FLAIR相匹配部位的异常放电。均数权重率分析:边缘系统症状、头部MRI-FLAIR和VEEG的均数权重率最高,分别为94.2%、96.4%和79.9%。结论 边缘系统症状、VEEG异常和MRI-FLAIR异常的出现频率最高;CSF的炎症性改变应注意细胞学分析;癫痫发作伴有边缘系统症状的,即高度可疑是边缘性脑炎。

  • 张晨, 郝建春, 李云峰, 孟令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70-27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在老年脑小血管病(CSV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认知障碍中的表达及严重程度。方法 选择唐山弘慈医院2020年1月—12月就诊的150例老年CSVD合并OSAH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进行HCY、Cys-C水平检测。根据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分为观察组(合并认知障碍)41例、对照组(无认知障碍)109例。对比两组血清HCY、Cys-C水平,分析血清HCY、Cys-C水平与CSVD合并OSAHS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评估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做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CY、Cys-C及联合指标对CSVD合并OSAHS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观察组患者根据认知障碍病情进一步细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32例)、重度认知障碍组(9例)。对比不同病情程度认知障碍患者HCY、Cys-C水平,做ROC曲线分析HCY、Cys-C及联合指标对认知障碍病情分期的评估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HCY、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MoCA总分与血清HCY、Cys-C呈负相关关系(r=-0.756、-0.71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HCY、Cys-C水平均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预测价值方面,血清HCY、Cys-C联合预测AUC为0.843(0.747~0.934),且均高于单一诊断指标(P<0.0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32%、79.25%。轻度认知障碍患者HCY、Cys-C水平明显低于重度认知障碍患者(P<0.05)。血清HCY、Cys-C联合预测在认知障碍病情分期评估的AUC为0.925(0.849~0.976),高于单一指标(P<0.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67%、89.67%。结论 老年CSVD合并OSAHS患者的血清HCY、Cys-C水平与认知障碍发生及病情进展有着负相关性,两者联合预测有利于协助医师评估认知障碍发生风险以及病情分期。

  • 张岩, 徐祥辉, 李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76-27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T观察不同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闭塞部位及血管内治疗近期预后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140例,根据病理机制,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98例(A组),栓塞患者42例(B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闭塞部位、预后等,同时分析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等差异,以及采用ROC曲线分析NIHSS评分、BATMAN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A组和B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发病至入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BA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中段闭塞比例分别为41.84%、33.67%,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基底动脉上段闭塞比例为59.52%,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体积分别为(46.64±15.44)ml、(20.10±9.92)ml,明显低于B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NIHSS评分为(24.41±2.09)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而BATMAN评分为(3.61±0.72)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NIHSS评分、BATMAN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0.902,P<0.05,截断值分别为22分和5分,灵敏性分别为86.60%、92.70%,特异性分别为86.20%、77.60%。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栓塞导致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闭塞部位有明显差异,而预后情况无明显差异;NIHSS评分、BATMAN评分预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

  • 综述
  • 迟冬雨, 宋秀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80-28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目前被认为是在影像上表现为栓塞性卒中,且经仔细诊断评估后,未确定特定的或公认的卒中病因的隐源性卒中亚型。据推测,在ESUS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抗凝治疗比抗血小板治疗更有效。然而,实际上在几项相关ESUS实验中,抗凝治疗相比于阿司匹林既不安全,也不有效。故更确切地理解和判断ESUS的病因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将讨论ESUS概念的背景、定义、诊断,从栓子来源分析其病因及与ESUS的关联,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 杨晶, 史保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3): 284-28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生存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其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影响社会发展。因脑卒中发展迅速,对其疾病的监测及治疗成为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快速型凝血检测方法,作为较新发展的凝血功能检测平台,能够全面反映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功能等凝血相关因素的异常,便于临床医生进行疾病监测、治疗评估和预后预测。现本文通过对TEG基本概念、主要参数及临床意义在脑卒中诊疗及预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