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脑血管病虚拟专栏
  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邀约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知名专家,围绕脑血管病、脑小血管病进行多角度探讨,汇集成文,链接如下,旨在为业界同仁提供参考。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脑小血管病专栏
    安丽莉, 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4): 291-295.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7
    摘要 (504) PDF全文 (144) HTML (452)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指的是一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主要涉及颅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好发于老年人群,因其发病隐匿,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常不及时,从而导致预后不良,常发展为认知障碍与行为障碍等。本文从脑小血管病及其导致的认知障碍目前研究发现的发病机制、影像征象、诊断、治疗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临床上对脑小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视。

  • 脑小血管病专栏
    张阳, 何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4): 296-29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8
    摘要 (329) PDF全文 (95) HTML (246)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大脑微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目前主要的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 脑小血管病专栏
    张恒, 杜怡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4): 298-3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59
    摘要 (387) PDF全文 (119) HTML (368)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为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CVSD起病隐匿,表现形式多样,早期识别率低,是逐渐发展为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CSVD相关认知障碍不仅仅局限于血管性认知障碍,亦可累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痴呆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精准识别、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控制CSVD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生及进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鉴于CSVD病理机制及分类繁杂,且其与认知障碍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本文在全面了解CSVD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展的基础之上,对CSVD与多种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多模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 脑小血管病专栏
    陈旺, 黄琦馨, 胡文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4): 305-3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60
    摘要 (294) PDF全文 (76) HTML (275)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种对我国人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常见疾病。该疾病进展隐匿,可能被患者和临床医师忽视。近些年,对于CSVD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2013年,国际血管改变神经影像标准(STRIVE)协作组对CSVD的定义与描述进行了规范性的梳理。2021年,本团队发布了《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整合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2023年,国际STRIVE协作组进一步更新了CSVD领域的研究进展。在临床表现上,CSVD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相似,特异性不够显著。尽管遗传检测和脑组织活检对于确诊有一定帮助,但由于技术和经费限制,这些方法在临床中并不常用。目前,神经影像学技术是主要用于检测CSVD引发的脑组织病变并作出诊断的手段。本文将集中讨论用于CSVD诊断的影像学标志,并深入探讨CSVD的影像鉴别诊断。

  • 脑小血管病专栏
    闵连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4): 309-3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61
    摘要 (248) PDF全文 (66) HTML (241)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是导致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CSVD与抑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抑郁发生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因此,本文就CSVD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其影像学特征在抑郁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高危人群抑郁的早期识别与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 脑小血管病专栏
    李航, 郑文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4): 314-31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62
    摘要 (395) PDF全文 (101) HTML (351)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CSVD的病因复杂,起病隐袭,临床异质性大,可导致失能,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及生命。近年来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CSVD的筛查及诊断,然而CSVD的有效治疗方法仍有限。本文将近年来有关CSVD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传统治疗方法及潜在治疗靶点,对未来本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探索脑小血管病的有利治疗策略。

  • 脑血管病专栏
    陶昀璐, 周福波, 崔柳平, 邢英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1): 14-1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03
    摘要 (262) PDF全文 (119) HTML (279)   可视化   收藏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系指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通过脑小血管的舒缩功能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相对稳定的能力。缺血性脑血管相关疾病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是当前热点,CA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的监测同样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CA和NVC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监测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讨CA及NVC在颈动脉支架围术期进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血管病专栏
    冯梓莹, 方程, 畅君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1): 18-2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04
    摘要 (627) PDF全文 (41) HTML (483)   可视化   收藏

    肥胖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因素,全面了解肥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害影响对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血脑屏障是存在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调节界面,可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大脑并清除脑组织产生的代谢废物,对脑微环境稳态平衡和神经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可引起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肥胖状态下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表型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转运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3个方面,分析了肥胖引起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具体表型和调控机制,阐述了肥胖对血脑屏障功能的有害影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脑血管病专栏
    刘嘉, 张攀登, 刘畅, 王秋颖, 高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1): 24-30.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05
    摘要 (724) PDF全文 (100) HTML (631)   可视化   收藏

    人脑具有极为精妙的神经血管功能体系以满足脑细胞对能量代谢刻不容缓的需求。然而,现有的仪器设备仅能探测单一的神经血管功能,导致碎片化认知,许多与神经血管疾病相关的科学问题悬而未决。本文旨在回顾在面对重大疾病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脑血管反应性功能、神经血管耦联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等神经血管功能所扮演的角色,并探讨多功能、多范式、高分辨率的人体多模态跨尺度神经血管功能测量系统的可行性,为深入研究脑血管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神经血管疾病的新理论和新机制提供科学工具。

  • 脑血管病专栏
    尹文婧, 曲瑒, 任佳欣, 马虹印, 郭珍妮, 杨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1): 3-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01
    摘要 (920) PDF全文 (112) HTML (836)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外泌体是一种天然的囊泡,可以通过递送蛋白质、脂质、核酸发挥细胞间通讯的作用。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外泌体分泌量增加且内容物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以辅助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旨在综述外泌体在缺血性卒中中潜在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外泌体在卒中后的修复作用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前景,最后我们简要介绍了基于外泌体的临床研究现状。

  • 脑血管病专栏
    范佳煜, 董亚男, 白竹, 陈盈, 王丽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1): 31-3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06
    摘要 (399) PDF全文 (78) HTML (302)   可视化   收藏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负荷及颈动脉狭窄均与缺血性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此外,颈动脉斑块内成分也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息息相关。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作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成分,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本篇综述重点关注IPN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 脑血管病专栏
    张枘南, 王伊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 41(1): 7-1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4.0002
    摘要 (830) PDF全文 (157) HTML (797)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是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血管而导致一系列复杂且异质性较强的脑血管综合征。脑小血管病的症状多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根据神经影像学表现可分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腔隙、假定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皮质表面铁沉积、脑萎缩。目前脑小血管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特殊治疗方法,考虑其与脑卒中在危险因素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故临床可借鉴卒中的防治方法,如降低血压、抗血小板等来进行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但由于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卒中的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并且还需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综合评估。文章对脑小血管病与卒中防治的异同进行了综述。

  • 专家讲座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3, 40(4): 291-296.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3
    摘要 (1811) PDF全文 (147) HTML (1574)   可视化   收藏
  • 脑小血管病专栏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84-48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5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发病率是大血管病的5~6倍。按欧洲分类[1]脑小血管病分为六大类,其中第一类型最多,约占80%左右,系脑的小动脉粥样硬化、玻璃样变等所致。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关。MRI常常表现为腔隙性梗死、脑白质损伤(脑白质高信号)、脑的微出血、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以及脑萎缩。这些影像变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正如本期董强教授研究所示,年龄每增加10岁,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分别增加126%、35%、51%。 脑小血管病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异常、头昏、步态异常、认知功能减退以及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腔隙性梗死表现多变,与病灶部位和大小有关,常常为无临床症状。脑小血管病的防治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随访:60岁以上人群,常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血管高危因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的影像改变”。例如一个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MRI发现有白质损伤,Fazekas Ⅱ,认知功能正常,也没有腔隙性梗死,很难确定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是否可能演变成腔隙性梗死和认知功能障碍。国内外同行多数采用MRI包括结构和功能MRI研究早期诊断/预警的标志物。目前的研究提示,对老年高危人群,有条件可定期(6~12 m)MRI常规序列(DWI、T1WI、T2WI、FLAIR、SWI),观察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改变。如变化速度快[2~4],警惕脑小血管病发生。当然,期待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多模态MRI研究,尽早发现预警/早期诊断的影像标志物或预测模型。(2)高危因素的防控:年龄是不可控因素,但其他高危因素是可控的。控制高血压可以减缓或抑制脑小血管病以及脑白质损伤的发生、发展[2]。降压药物建议首选CCB类的,减压疗效好,尤其对老年的波动性血压、晨峰血压有效,同时还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调控血糖、血脂、戒烟、戒酒,治疗慢性肾病,治疗房颤等控制高危因素是对减少CSVD的重要措施。对腔隙性梗死患者建议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复发率约20%左右[5]。脑微出血、脑白质损伤以及脑萎缩尚无有效的特异治疗药物。基础研究提示[6],脑小血管病的最常见病理改变为脑血管内皮的损伤、血脑屏障的损伤以及脑免疫炎症。临床建议,可靶向血管内皮、血脑屏障以及脑免疫炎症,筛选已应用于临床的老药,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具有治疗脑小血管病作用,如改善或延缓脑白质损伤、脑微出血、认知功能减退,腔隙性梗死发生发展。即可以发现老药的新功能,如银杏类、前列腺素类药物,从机制上分析可能有效,有待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 脑小血管病专栏
    曹红玉, 秦伟, 杨磊, 袁俊亮, 杨淑娜, 李悦, 李譞婷, 侯雨桐, 贾泽金, 胡文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85-489.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WMH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与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头部MRI证实的WMH患者,分为无CMBs组、轻度CMBs组和中重度CMBs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将服用阿司匹林的WMH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入组357例WMH患者,其中无CMBs组189例,轻度CMBs组94例,中重度CMBs组74例。3组间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病史、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入院舒张压、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WMH的严重程度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将服用阿司匹林的WMH患者(263例)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随着CMBs的严重程度增加,重度WMH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WMH的严重程度与WMH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相关;男性、高血压与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是WMH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并且WMH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越长,CMBs越严重。
  • 脑小血管病专栏
    黄敏莹, 刘宇, 赵弘轶, 高佳佳, 夏翠俏, 黄勇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90-493.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7
    目的 探究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音乐感知能力的特点。方法 2019年1月~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脑白质损害患者35例(CSVD组),另选择年龄与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2例(对照组),利用蒙特利尔失歌症成套测验(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MBEA)测评被试包括音高、节奏、记忆在内的音乐感知能力。同时收集人口学资料及认知功能测评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统计音乐感知能力得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SVD组在音高、节奏、记忆以及总得分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节奏得分主要与DSST相关(r=-0.374,P=0.002);记忆得分主要与DSST(r=-0.278,P=0.023)和CRT(r=0.323,P=0.008)相关;总得分主要与DSST(r=-0.338,P=0.005)和CRT(r=0.247,P=0.044)相关。结论 音乐感知能力测评显示,老年CSV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有明显差异,有助于发现老年CSVD患者在执行功能方面存在的损害。
  • 脑小血管病专栏
    秦若梦, 罗财妹, 李梦春, 赵辉, 柏峰,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94-497.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8
    目的 探讨利用认知筛查工具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预测认知转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86例老年人先后两次认知评估的分数,根据基线得分分为正常对照组(NC)、轻度认知损害组(MCI)和痴呆组(D)。在各组内分别以MoCA基线单项得分与MMSE、MoCA总分变化值做偏相关分析。结果 在NC组MMSE总分、立方体、注意和计算与分数变化值显著相关,MCI组的视空间与执行、画钟指针和数字顺背与分数变化值显著相关,痴呆组的抽象与分数变化值显著相关。结论 认知转归受病情变化、干预治疗、学习效应、回归平均值效应等共同影响,执行功能受损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指标。
  • 脑小血管病专栏
    张梅娟, 于林杰, 陆恒峰, 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498-501.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79
    目的 探讨临床不典型多发性硬化与脑小血管病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方法 举例分析1例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并结合临床经验、典型图例和文献回顾讨论总结两种疾病的鉴别点。结果 多发性硬化以青壮年起病,IgG指数大于0.7,寡克隆带阳性,磁共振可有中心静脉征,很少有微出血,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多不对称等特征;而脑小血管则以中老年起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磁共振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伴有微出血、脑萎缩、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常常对称分布等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结论 加强对两种疾病临床和影像学的认识有助于避免疾病误诊和尽早启动合理的治疗。
  • 脑小血管病专栏
    马俊怡综述, 徐运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02-504.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0
    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全球过早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约有11.3亿人,大约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高血压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病,大脑是高血压早期损伤的靶器官之一,可导致脑小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或高血压脑病或认知功能减退等。实际上,高血压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出现临床表现前,大脑结构或功能已经出现异常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被通过结构或功能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发现,MRI具有分辨率高、对比性强、无创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高血压患者大脑磁共振常见变化综述如下。
  • 脑小血管病专栏
    谢鸿阳综述, 赵弘轶, 黄勇华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 37(6): 505-508. https://doi.org/10.19845/j.cnki.zfysjjbzz.2020.0381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病理学中常表现为脑内微小血管(<200 μm)管周病变,致使含铁血黄素沉积[1],在磁共振梯度回波成像(T2*-weighted gradient-recalled echo,T2*-GRE)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常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灶(非线形),直径一般为5~10 mm,常规T1WI及T2WI上往往无高信号表现[2]。CMBs作为脑小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标志之一,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我们常按照CMBs所处部位,将CMBs大体上分为深部(deep or infratentorial,DI)CMBs和脑叶(strictly lobar,SL)CMBs两种类型。本文就CMBs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所致认知障碍类型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望进一步加深CMBs的理解,为今后评估认知障碍水平,延缓认知功能障碍进展提供一定依据。